世说心语:刘墉的写作法宝
2008年12月31日 15:03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刘墉] [写作] [世说心语]

上次节目里谈到写作的“人地事时物”五大元素,并且举了“芭蕉”和“大雁”的例子。有观众说那种作文题目不容易碰到,希望我选个更平常一点的。这让我想起有一年台湾的“指定考试”,作文题目是“回家”。这够平常了吧!偏偏当时也有好多学生说不会写。有个学生讲得妙:“回家就像吃饭,天天在发生,回家就是回家嘛!有什么好写的?怎么写都俗气。”

我却觉得“回家”这题目出得妙,妙在它可以大俗,也可以大雅,很能测验出学生的慧心。一天到晚读死书,只知用“掉书袋”换分数的学生,虽然少了用武之地,但是那些脑袋灵活的,却可能表现不凡。话说回来,不知如何下笔的人,常因为不会找路,只要由“人地事时物”五条线去想,就能发现些“妙点子”。

举几个例吧!上次节目强调同一篇文章,必须把五大元素放进去,今天虽然还要放,但是每次专由其中的一个元素去想──

先从“人”的角度想,你可以写自己回家,也可以写爸爸回家、妈妈回家。如果写爸爸,可以说:“长年在大陆工作的爸爸要回来了,爸爸回家是大事,妈妈从好几天前就开始收拾,还叮嘱我把房间整理好。爸爸的飞机晚上到,他坚持自己坐计程车回家,反而让我们好紧张,只要听见关车门的声音,就急着探头往外看……”接下来可以写爸爸回家的脚步声、疲惫的样子,瘦了还是胖了,不是很好发挥吗?

再从“地”的角度想,你可以说“自从到城里读书,我就有了两个家,一个是城里的家,一个是乡下的家。但不知为什么,每天回城里的家,都不觉得是回家;只有放长假回到乡下的那个家,才觉得身心安顿。大概在外面一个人住,太寂寞,算不得家,只有偎到妈妈身边,看见四周的亲人,才有回家的感觉……”接着你可以写回家一路的心情,带什么回去,最想吃的是什么食物,看到父母那一刻的感觉,不是也很好发挥吗?

再从回家这件“事”来想,譬如你可以写:

“每个人都有家,也都要回家,但回的家却可能不同──小时候跟着父母,回家是回爸爸妈妈的家。住校之后,有了自己的家,回家是回宿舍。然后我们找到终身伴侣,成了家,回家是回我和他共有的家。再过几十年,我们老了,可能跟着孩子,回家是回子女的家。终于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则是回到天上的那个家……”

顺着这条路,又可以由回家的“时间”来想,譬如写:“自从上高三,就只有星星月亮陪我回家。每天出门,背对着家,没有心情回头看;每晚归来,已是一片夜色,看不清家门。有一天提早放学,我下午回到家,远远看见家,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因为已经太久没看清我家的房子,居然忘了家门口那棵高高的玉兰花树。回家,本来该是多美的事,但在功课和考试的压力下,我已经麻木,只觉得是回旅馆,睡一觉,又要出发……”

最后由“物”来想。你可以随便挑一样家里的东西入手,譬如门灯,你可以说:“每天傍晚,母亲都会点亮门前的那盏灯。不知她是不是选了特别亮的灯泡,只要我走进巷子,就能在一片迷离的灯火中,看见那最灿烂的一盏门灯,知道爸爸妈妈在等我回家。有时候上了整天的课,考了一堆试,背着沉重的书包,我真累极了,但是只要抬头看见那盏灯,就顿时感到一种温暖,加快脚步,朝家门走去……”除了门灯,当然你也可以由书房的灯,想到父亲;看到厨房的灯,想到妈妈。还可以写一棵树、一栋建筑,甚至一块大石头、一条小木桥,通过那些“物”,说出回家的感觉与心情。

上面我举了许多例子,不是比引经据典,掉书袋、说道理更感人吗?而且它们虽然都写回家,但因为切入的角度特殊,能不落俗。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的方法,使你不会碰到题目,乱了方寸。东抓西抓,什么也抓不到,或者什么都想写,结果东写几句,西写几句,失去文章的重心。也正因此,我在前面的节目里建议你在写日记的时候,除了记一天当中发生的大事,偶尔也专选一样东西发挥,譬如当天见到的某个人,听到的一句话,见到的某一幕,甚至吃的某道菜下手。

最后我要说,其实在人地事时物这五个W之外,还有一个H,是“HOW”,也就是怎样。现在你想想“回家”这个题目,可以如何从“怎样”的角度思考?你是怎么回家?坐公车?骑单车?爸爸妈妈接?还是走路?跑步?你别说“不可能跑步。”怎不想想说不定就因为你发惊人之语,写你跑回家,而特别吸引人,得到高分呢?

譬如你可以写在学校里知道自己得了什么大奖,急着回家告诉爸爸妈妈,所以一路跑。不知是不是你脸上露出快乐的表情,路上的人都没觉得你遭遇什么麻烦,而看得出你是喜气洋洋,好像每个人都对你笑,每个人都在贺你得奖。平常每天走的路,景色似乎变得不一样了,你发现路边开了好多不知名的小草花。天边的晚霞那天也特别美,长长的,像是一条彩带……

请问,是不是单单跑步回家的这一路,就已经可以让你大大发挥了?

作文这条路也是如此,只要知道了地址、走对的方向、很容易就能找到目标。

写作   刘墉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