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白人至上
但是可惜的是,这种知华的优势在目前来看,并没有能够成为陆克文用来改善中澳关系的,并不有利于他来改善中澳关系,当然这种话我们也不能说绝了,因为未来怎么样,还要走着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就是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关系,上一节我已经分析过了,因为澳大利亚这个国家它占主导地位的是那些当年,就是英国人的后代,这些人又发展起来,当然它也不是英国文化完全的一个复制,它当然有澳大利亚本地的特色,有100多年来的澳大利亚的历史。但是我想特别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在上世纪中期,在澳大利亚形成了一个所谓的White Australia,白澳政策,就是白人至上的澳大利亚的政策。
这样的一种政策它不仅严重的伤害了澳大利亚的土著,它也伤害了白人以外的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因为澳大利亚它是一个移民的国家,它一直是有来自各国的移民,但是来自英国的白人,白人的后裔始终是澳大利亚占主导地位的这样一个阶层。那么这个阶层刚才我也分析过了,他们如今面对中国,其实澳大利亚跟中国的关系一直是相当良好的,为什么到了今天,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澳大利亚的舆论,澳大利亚的民众,民众里面最主要的就是那些英国人的后代当中,却开始形成了一种敌视中国的浪潮呢?而且动不动,动辄就要拿这个来说事儿,就要来操弄这个议题,以致于对澳中关系形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而陆克文对此也无能为力。
澳白人敌视中国 “中国通”陆克文无能为力
那么这里面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虽然懂中文,他对中国比其他人有更多的了解,但是面对民意,民意是什么?民意就是选票,他是由这些选民选出来的,澳大利亚采用跟英国一样的制度,他们的国家元首是英女王委任的总督,当然这个实际的行政权力是在总理掌握的,总理是怎么形成的?总理是由国会的多数党的领袖来担任的。这跟昨天日本的选举情况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采取的是这样一种体制,但问题是在这个地方,政治家跟政客的区别就在于政治家他可以引领潮流,他会关注民意,但是他不会为民意所左右,而陆克文在这一点上看来还是显得比较稚嫩一些。
何亮亮:澳白人敌视中国是非理性行为
何亮亮:所以我想澳大利亚的情况,像陆克文总理,我觉得他还是背负着白澳的这种遗产,固然他本人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他也不是这样的人。陆克文,你看他跟其他的西方国家的领袖比起来,他是显得比较纯朴的,他不像那种老谋深算,不是那种非常很有城府的政客,他是一个农家子弟嘛。但是问题是他现在担任了澳洲的总理,当澳洲的总理,而这些澳洲的舆论现在出现了这一种,我觉得在美国和英国都没有出现,就是他们的“祖家”都没有出现的这种有点非理性的敌视中国的浪潮,而且我说的白澳政策的这种残余还在,这些澳大利亚的白人他还是有一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他不会用来对付日本人,但是他可以用来对付中国人,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一个共产党国家。
那么当陆克文在处理这一切的时候,他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没有办法去驾驭这个舆论,他更没有办法去超越这个舆论,因为澳大利亚要维持跟中国良好的关系,这是取决两个方面的,而且其实双方并没有敌视,并没有成为敌人的理由,中国从来没有把澳大利亚看成是一个敌对的国家。也有人说,既然美国和中国之间有那么多的问题,可是中美之间却能够维持一个大体良好的关系,而且美国的领导人还不断的在讲中国的好话,甚至给中国戴高帽,讲G2,就是中美共制,当然奥巴马本人没有讲过,可是奥巴马却也讲过美中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等等。也就是说像中美这样的意识形态、这种国情,或者是国民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都尚且能够发展成良好的关系,中澳两个国家更没有理由要成为一个敌对的国家。
所以我相信你从这种双方的内部情况来看的话,中国肯定没有这个理由,虽然现在很多中国人对澳大利亚有反感,到澳大利亚去旅游的中国人也开始减少了,我相信这是一个暂时的现象。那么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也是同样的情况,跟中国作对到底有什么好处?白澳政策,虽然白人谁也不敢这样讲,但是他们心里还是有这样的一个阴影,他们仍然站在一种道德的高地,好像他们还是比中国人要高人一等。那么这种心理我相信一定是要改变的,这种心理不改变的话,就算现在的澳中关系发展的很好,以后有一个什么突发事件、两个突发事件,它仍然可能会损害澳中的关系,所以最终要改变的不是中国,仍然是澳大利亚白人当中那些傲慢的,那些头脑还停留在19和20世纪的那些白人,那些白人如果不改变的话,他们以后就会吃大亏。
点睛评论一个字:思,还是要三思而后行。
传播焦点
何亮亮:《时事亮亮点》,今天的第三幕“传播焦点”,我要跟大家推荐一本新书《夜来临》。
国民党前高官吴国桢亲写回忆录
解说:《夜来临--吴国桢见证的国共争斗》,是前国民党高官吴国桢于1955年撰写的英文回忆录,原稿藏于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珍稀文献室,从未刊发,直至1998年,在研究员马军的主持下,经十年的整理和翻译,中文版近日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可以说是吴国桢用英文撰写的一部自传,内容涵盖了他前半生的求学生涯、政治历程及对国际冷战的时政性评论。
吴国桢在五四时期就学于南开中学和清华学校,与周恩来同窗,两人关系密切;1921年赴美;192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回国后,历任地方与国民党要职,包括汉口市长,国民党中宣部部长及上海市市长。国民党退守台湾后,曾任台湾省主席,亲身经历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包括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的情况。
吴国桢在回忆录中深入分析了国共两党的形势和成败关键,并总结中共从成立到成功建立政权的玄机,对于国共关系中影响深远的政治人物,包括前上司蒋介石、政敌毛泽东以及同窗周恩来等,给予了精辟而独特的描述。吴国桢虽然效忠国民党和蒋介石多年,但在政治理念方面接近胡适,主张民主政治,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颇受美国舆论推崇。在台湾当省主席的时候,吴国桢与蒋介石父子难以共事,最终辞职迁军美国讲学,并对国民党和蒋氏父子展开尖锐批判,蒋介石因此对吴国桢非常不满,吴国桢于1984年在美国逝世。
下一页
何亮亮:吴国桢是难得的自由主义国民党高官
吴国桢分析国民党失去大陆原因
吴国桢:中共地下党被捕后必须坚守24小时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