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图书市场盲目跟风致“时尚”注水
2008年02月26日 08:26凤凰网专稿 】 【打印

《时事亮亮点》节目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周一)20:15--21:00  

重播:(周二)03:15--04:00 14:15--15:00

解  说:近年内地在引进出版国外图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偏执现象,自然科学类比例,明显偏低,仅为人文社会科学类的1/5—1/6,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不仅引进数量多,而且呈现趋利性。

有业内人士就分析引进版图书的现状,并指出了,翻译出版界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将赚钱盈利,作为选题标准,由于现在需要出版社把利润指标承包到编辑,不少民营文化公司和工作室更是冲着赚钱来的。于是盈利与否就成了引进选题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这导致了翻译结构失衡,值得引进的没有引进,趋世媚俗,不该引进的滥进。一些引进版图书中,有介绍外国各行业潜规则的,有教你如何派吗吹牛的。有介绍如何防止被妻子发现偷情的,还有宣扬各种神怪魔鬼和各种刺激的等等。此外当前翻译出版界另一不良现象是任意拔高洋货。国外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宣传成有实力,问鼎什么大奖的力作,把洋人某篇文章一家之言,炫耀成什么世界最新潮流。把人家已经过时的东西,包装成什么先锋时尚,忽悠读者没商量还有翻译品质下滑的重复出版业也当前翻译出版界的一大症结。

一些出版者为了抢得市场先机,常常拉来不合格的译者,或者一部作品有多人分译,甚至才采取边翻译,边发排的流水翻译法,结果抢先上市的劣质书先得利,而认真推敲品质的佳译反而被抢去市场份额,造成了劣生优汰的反常现象。

外国文学古典名著,因为无须买版权,又一直有稳定的读者群,于是招引来许多出版者挣钱这块蛋糕,例如法国圣艾克絮配里的《小王子》中译本就有25本之多,近几年,内地每年翻译出版的,国外古今图书,大约维持在10000种的水准,这是个不小的规模。不过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你翻译的数量在多,你成了翻译大国。但如果你翻译的东西中,有不少是不需要的,甚至是垃圾,那这样的翻译大国又有什么意义?

翻译图书垃圾多:出版社不识货

何亮亮:这块蛋糕很大,但是这个蛋糕做的很不怎么样,因为这个中国图书市场的这个巨大,而且它未来这个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所以也就导致了这个众多的出版社,一拥而上,选择了大量根本不值得的这些垃圾作用这个所谓的译本。谁要是在蒙骗,或者是在坑骗消费者,就是在变着法忽悠消费者,就是我们说的是这个读者。这里边我想首先就是除了这个中国图书市场本身存在的这个问题,高度市场化,高度这个商业运作炒作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一方面是读者自己不识货,但是读者它是依靠出版商,依靠出版社来给他们提供这个蛋糕的,而出版商们的,我敢说,中国的这个绝大部分出版商,他们根本不了解,当前世界,我们这个海外,海外这种市场上的比较先进的,比较好的,质量比较高的,品位比较高的这个图书。他们根本不懂,所以他们实际上在胡乱的抄作,他们清楚中国的市场要求的是什么,然后他们就来制造,而我们知道,中国在成为各方面产品的世界加工厂的同时,假冒伪劣的产品可以说也是在与日俱增,图书市场也同样例外。

希望只是一个过渡阶段

何亮亮: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我们有一个相当好的一个参照老师就是日本,日本是一个翻译大国,因为日本人有一个特点,他们很多人可能懂英语,但是他们说不好。那么还有很多日本人他们也不懂外文,那么除了英文以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主要的语种,但是日本的这个图书市场,不仅是从这个英语,包括从这个德语法语这个甚至像俄语,西班牙语,很多甚至或有些小语种,一有什么好书,很快的它的这个日文的译本就会在日本这个图书市场出现了。而且这个选题到这个翻译的这个水准都是相当严谨的,这一点我想可以作为中国的一个参照。

我希望中国的这种图书市场上,垃圾充斥的这个情况,只是一种过渡现象,那么随着这个国人的审美能力的这个提高,市场的这个水平的,市场发育水平的提高,未来中国的这个翻译图书市场,它一定会壮大,但是它的水平也应该要随着这个提高。否则的话,如果大家都是靠这些翻译的这个垃圾来提高自己的话,那是提高不了的。

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赵佶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