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西方媒体一改挑剔眼光报道玉树灾情
2010年04月20日 14:11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提示:中国青海省发生了玉树的7.1级大地震之后,在我们节目录制之前的前几个小时,在阿富汗的中部地区又发生了5.3级的地震。截至我们录制时间之前,现在是出现七死三十伤,但一般相信这样的数字,我们当然希望不会,但通常都会继续在上升。到目前为止,包括救援队伍、官兵以及志愿者在内,仍然有一万七千多人留守当地,不放弃任何一线生机。各大外国媒体对于这次的救援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凤凰卫视4月19日《时事开讲》,以下为文字实录:

姜声扬:欢迎收看今天的《时事开讲》,中国青海玉树7.1级大地震,到目前为止,包括救援队伍、官兵以及志愿者在内,仍然有一万七千多人留守当地,不放弃任何一线生机。各大外国媒体对于这次的救援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我们自己又应该如何评价这一次,包括政府以及民间所发起的救援行动呢?我们请时事评论员杜平先生为我们做点评。

杜先生,在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在救灾方面中国是累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所以您如何来评价这一次整体的救灾力度、速度以及这个地区它的关注程度,和它的敏感度?

灾后重建应同时重视心灵抚慰

杜平:这个地方是藏人居住比较多的地区,不说平常没有什么大事情,就是一般正常的情况下,对西方媒体来讲都是具有比较潜在新闻价值的,任何一个小事情都可以做成新闻,过去也有过的。反正涉及到宗教、民族这一方面的地区和事情,都会在国际上把它作为增加值跟政治挂钩。

但是这一次,我觉得从西方的反应来讲,我觉得还是比较客观,但是首先主要是中国这方面做得很好。比如说从中央到地方,特别是从中央最高领导人,温家宝先到那儿去,然后是胡锦涛主席。特别是胡锦涛主席从南美,因为本来他在南美出席会议,都受到世界各方面的注意了,高度的关注。然后他提前回来也是受到高度关注,然后又从北京短暂的转机以后,然后又奔赴灾区。

姜声扬:直飞。

杜平:直飞灾区,这样一个行动,整个过程受到世界关注就非常非常重。所以你可以看到西方媒体里面,关于胡锦涛主席深入灾区的情况报道得非常多。另外从救灾的本身来讲,用过去比较挑剔的眼光来讲,实际上也很难找到太多一些大的问题。像包括专门研究西藏问题的,美国格林大学的一个学者,他讲到这次虽然个别方面,比如说你涉及到藏人和宗教方面的问题,可能个别方面有所挑剔,但是整体来讲相当的不错。

还有一些人道组织那些援助组织,国际上的,美国的红十字会负责人都会讲到,经过四川大地震之后,本来四川大地震那次中国的反应就相当的快,这次比过去那时候反应得更快。也就是说中国在汲取了过去那种经验教训之后,对这次赈灾的抢救工作,一个是快,然后反应措施也是比较得力的。

从一般的民间组织、非政府组织各个方面还有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自动自发的过去,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气候条件相当恶劣的情况下,大家都愿意去做这样的事情,事实上也是感动了我们看电视的人,一些媒体事实上也受感动。还有深入到灾区的媒体也好,包括中国的媒体也好,我们凤凰卫视也做得非常不错,几个记者去了以后坚持那么长时间。

姜声扬:是,现在还在那里。

杜平:所以整个的情况我觉得都相当的不错,从西方媒体本身你对这个敏感地区比较过多关注的情况下,基本上很难找到挑剔的东西。

姜声扬:其实你刚才说过,在胡锦涛之前是温家宝,在温家宝之前还有另外一位就是总指挥的回良玉。

杜平:回良玉副总理。

姜声扬:他是第一时间,作为一个政府官员来说,他是第一个赶到当地进行整个指挥抢救的工作。

杜平:对。

姜声扬:你说到很多媒体,我们看到很多媒体也是抢在那里,因为当地的天气还有气候不太好,很多高原反应,很多媒体记者他们其实都病了。

杜平:对,所以现在有的媒体轮换了。然后最新消息有一位记者在那边遇到生命有危险,不知道有没有证实,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

姜声扬:感冒肺水肿后来过世。

杜平:过世了是吗?

姜声扬:是过世了。

杜平:即便是这样子,他们作为记者本身去的都很难适应的情况下,你说那些参加抢救工作的、赈灾工作的那些士兵、武警战士,还有一些义工,还有其他各个方面的人,都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做到这样的话,应该说是非常非常不错。

姜声扬:非常不容易。

杜平:因为本身它的难度,虽然说它地震灾区的面积不如四川大地震那个面积那么广泛,但是它恶劣的条件是相当严重的。然后是交通各方面都不方便的情况下,对于物资运灾的时候。我们上次提到,物资运大那边去的时候,也是受到空中交通和陆路交通的一些限制,当时缺少一些物资。但是现在看基本上媒体的反应来讲,包括西方媒体反应来讲,这个物资到达非常多了,只不过现在还有一些分发的问题。某些比较年老的或者年幼的那些,他没有照顾的,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这样的问题就需要一些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帮助他们,弥补政府在这方面某些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另外还有一个涉及到的,马上就要进入重建的阶段。

姜声扬:没错重建的问题。

杜平:重建的阶段从中央领导胡锦涛书记讲房子会有的,什么都会有的。但是在这方面政府肯定是能做到,就是调动各方面的资源。

我个人觉得对藏区本身来讲,因为它有它独特的文化、宗教传统的背景条件,所以还需要在精神安慰上面,就是让他们在心灵上有一种自我的安慰。包括他们利用地方当地宗教、文化各个方面的资源,这方面在政府方面是很难做到的,心灵的安慰、心灵的重建,需要他们自身去做这样的事情。各个方面能够更多的尊重宗教,尊重宗教的地位、尊重宗教的作用,这方面都应该做。包括地方政府也应该这样让他们去做。

一方面西藏地区,尤其是赈灾以后这个地区,肯定还会继续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国际媒体的监视之下,或者是监督之下都可以这么讲。

姜声扬:监督之下。

杜平:监督之下、关注之下,任何一件事情,本来中国政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到现在为止都非常好,但是在重建过程当中,遇到任何一件小事情,都有可能产生很多附带的效应,包括政治上、舆论上的一些效应。因为这是一个漫长、漫长的阶段,很多的事情都会发生,所以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力量,另外一方面通过民间的力量、宗教的力量、社会的力量把重建工作做好,这我们应该是给予很高的期待。

姜声扬:对,我们也借这次机会提醒大家,其实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今天重建工作还在进行当中,也持续需要我们的关注,或者是您所谓的监督一下。

还有温总理他有个讲话,说房子还会建,而且要安全、舒适,并且有民族特色,对于这个话你怎么解读?

杜平:这个民族特色跟四川地震那个时候就不一样了,就是汉人居住的地方,我们没有提出民族特色。这个民族特色也就是要保留藏区文化,藏人文化的传统,包括它的建筑都要体现这样的风格,体现他们生活的一些习惯。这样能够照顾到他们,充分的尊重他们,尊重当地居住的居民和灾民。我觉得这个考虑得比较周到。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王文静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