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齐平:北京对台政策设计应考虑民众焦虑
2009年09月23日 09:36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石齐平:应该是在意料之中,因为我们平常关心、观察台湾的民情,我们都知道,台湾假设老百姓有这种恐惧,或者有这种反感,跟有些原因有关:第一就是历史上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两蒋的时候,在台湾的教育是反共教育。第二就是到了李登辉跟陈水扁的时候,叫“去中国化”教育,无论是反共跟“去中国化”,我先不管内容到底是正确还是不正确,但是它产生的效果肯定是有的,这就让台湾老百姓产生这么一个。第三个当然是现实的因素,现实因素中确实出现的,我们可以看到的两岸之间在方方面面其实存在着一些差异,或者存在着一些不同或者分歧。

我自己有一个深刻的体验,就是1994年,当时我还在海基会担任副秘书长。很多人可能还记得,有一个叫千岛湖的惨案,当时我正好在上海参加一个研讨会,正好在那边介入处理这个事。前后大概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处理了以后精疲力竭,回来。回来了以后,首先就要跟辜振甫先生报告,报告完了以后,我心有所感就跟辜先生讲了一句话,我说“辜先生,经过这次以后,我深深的感觉到两岸之间的差距决不仅仅是在于所得上”。因为你要知道,那个时候台湾经济,远远胜过中国大陆,所得是有差距的。我觉得还有更大的差距,是在两岸的观念上,两岸的心态上,以及两岸的行事风格上,所以我觉得这个还是值得我们关注两岸关系的人特别多不能忽略的。

姜声扬:石先生,除了您刚才提到历史、经济、现实因素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因素能够用来解读台湾人?

石齐平:还有一个动态因素,我前面讲的基本上是静态的概念。动态的因素就是这些年来,两岸形势的消涨,我们想倒退一些时间,假设十年、二十年,或者更早以前,台湾跟大陆在这几个方面做一个比较,经济、社会、政治、军事你怎么比较,在当时,我说十年、二十年以前。经济方面,台湾是优于大陆的,社会方面台湾也是优于大陆的,军事方面,当时好像从台湾角度来讲,跟大陆可以维持一个相对还算平衡的状态。政治方面,台湾也维持自我一个相对独立自主的空间。这是在当时,到了最近这三五年,整个形势中国大陆快速的崛起,台湾各种各样的原因,开始走下坡。于是我们把四项再做个分析,经济上大陆已经开始优于台湾,起码沿海地区,军事上也优于台湾,这是明显的事实。政治跟社会上,因此台湾就产生了一种忧虑,会不会也进一步被中国大陆影响,或者被它超过。所以这里面就产生一种焦虑感。这个焦虑感,也就是代表一种恐惧感,这就是我对于当前这个现象的一种理解跟解读。

姜声扬:对于北京政府方面,这样的一个民调结果,其实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此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石齐平:肯定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为什么?因为我刚才讲过,假设这个形势继续再发展下去,台湾老百姓,要不是有焦虑感,要不然就是恐惧感。焦虑跟恐惧感之后怎么办?焦虑跟恐惧感之后,他就会有疏离,或者有一些比较走极端。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值得具有参考的。你要问我,究竟该有什么样的一种思路?假设从北京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今后对台的政策,应该把这个现象入到政策设计时候的一种考虑。

我记得在早年,也就是1990年代的时候,刚才讲我在海基会担任副秘书长的时候,在报纸上我写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因为重点是四个字,所以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我建议两岸关系,特别是大陆对台湾的政策,要掌握四个字的精髓,四个字念起来,音都非常接近“力、理、利、礼、”。第一“力”是力量的“力”,代表的是军事。第二个“理”是道理的“理”,道理的“理”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统独的大义,统独之变,你怎么能够搞独立?这是理。第三个利,是利益的“利”那就是经济上,两岸能够双赢,或者在某种程度上,大陆可以给台湾更多经济上的一些利益,这是利。最后一个礼,这就是礼节的“礼”。

所以我觉得对台湾政策,在我看来就是这四个字的精髓。现在中国大陆刚才讲,力问题不大,理也站在中国大陆那一边,你搞台独是不对的。利,中国大陆现在已经用各种努力,给台湾更多的利。剩下来就是一个礼,这个“礼”到底有什么内涵?或者这个内涵究竟该怎么样去体现政策的设计上,以后有机会我们再来谈。

姜声扬:太可惜,这就是从大陆到台湾。

《时事开讲》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周一至周五 23:00-23:25

重播时间:周二至周六 05:05-05:30    周二至周六 10:55-11:20

声明:凡注明 “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