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开讲》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一至周五23:05-23:30
重播:周二至周六05:20-05:50 周二至周六11:02-11:25
郑 浩:中德两国关系在经历了,前一段时间的紧张之后,目前是出现了一些融冰的迹象。对此,我们来看看邱震海先生是如何分析的。
那么中德之间的关系,最近有哪些融冰的迹象。
邱震海:今天很关键,今天是德国的环境部长,联邦环境部长访问中国。这个环境部长之前,我们知道前几个月,由于默克尔接见这个达赖,那么中德一系列的双边会晤都取消。
当时这个德国的财长要访问中国,就在跟欧盟差不多的前后时间,他要跟中国来商谈人民币升值问题,被中国取消。人权对话也取消等等。所以前一阵可以说11月开始,当时中德关系就进入一个建交30几年来的一个低谷。
郑 浩:嗯。
邱震海:那么今天开始呢,应该说开始慢慢的回升了,环境部长访问中国,这是一个标志。应该说,最近一段时间,前一阵这个默克尔,还是释放出了一些比较正面的信息,两星之前,他在柏林举行的记者会,也是预祝中国奥运成功等等。
那么之前我们也讲过,我们也讲过,其实当时我个人的一个分析,综合各种迹象来看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来自他这个大联合政府内部的社民党,执政伙伴的一个压力,应另外一个我们以前讲过,就是来自德国企业界的压力。因为德国企业界现在要追赶,它的在中国的企业经济利益相当程度上正在被法国和英国,另外两个欧洲国家所追赶,这里面和中国前几个月所出台的这个,可以说一定程度的分化,德国、国和法国,三个国家的某种策略也是一定的关系的。
郑 浩:嗯。
邱震海:从现在情况来看,应该说,德国内部他默克尔施加的压力还是非常的强烈。我注意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知道中国这几年政治在迅速崛起,我们也讲过很多次来自欧洲的,在欧洲方面对中国的恐惧,疑虑、警惕正在上升。
郑 浩:嗯。
邱震海:那么在默克尔会见达赖之前,当时弥漫在德国的民间和社会、朝野的几乎是一片对中国的,可以说相当负面的一种情绪。但当时我就说,我们要准确的定位来自欧洲的这种对中国的疑虑和恐惧,这是一种自然的人性的反应的,他和来自美国的那种带有敌意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因为国家地位不同,是吧,我也讲过很很多次了。美国是头号超级大国,德国包括欧洲其他国家他已经渲染过于平淡了。
郑 浩:嗯。
邱震海:但是还还有一种人性自然的反映,你的日常你的会计正在追赶他,那么从这个默克尔会见这个达赖之后,他当时这个平定一些风波之后,我们发现当中德关系陷入低谷之后,德国国内原来的对于中国的这种崛起迅速崛起产生的那恐惧正在慢慢的有所消退。
而相反,德国国内开始呼吁中德友好的,默克尔进行指责的声音,不断的上升。
我们注意到最近一段时间,两个多月时间,除了刚才我讲的,德国大联合政府内部的执政伙伴等等他们给这个德国总理默克尔施加压力之外,德国的舆论基本上也在某种程度上也在转向。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许我们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去准确的解释他为什么会这样,但是我的一个判断就是中德关系的这个基础,还是相当牢固了,我们知道是1972年,中德建交之后,到现在已经整整合36年时间了,当时是1月份建交的,整整36年时间。
那么中国和德国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当中,唯一没有产生过根本国家利益冲突的国家,而且德国在中国也享有非常好的声誉,中国在德国也享有非常好的声誉。那么在过去30多年时间了,两国应该说各自在自己的国内,都培养了一批,我们如果用一种比较通俗的话说,亲华派,或者亲德派。
在双方两个国家里面的,这个根基都是非常强烈的,只不过过去几年,由于中国非常迅速的发展,德国他不能避免的也跟着欧这其他国家人染上了一些中国恐惧症。
郑 浩:嗯。
邱震海:请注意,我们不是这样的,它是一种人性,自然的反应,而丝毫不应该掩盖他后面的这种中德关系的扎实的基础。所以由于有中德的这种扎实的基础,默克尔像愣头青一样,完全缺乏外交经验,他也完全缺乏对华处理的这个外交事务的一些经验。所以像愣头青一样的把中德关系高的很糟,以至陷入低谷之后呢,来自德国国内的那种希望中德继续友好的那种声音,就开始慢慢的占据上风。
所以在过去两个月的时间,我们看到无论是来自德国企业界,还是来自这个德国媒体,其实他有一种焦虑感觉,就对于中德陷入低谷,或者陷入冰点,有一种非常的焦虑感,非常想促成无论是这个中国的某些领导人访问中国,还是德国的总理或者德国的某些部长,能够访问中国,或者甚至说煞费苦心想制造出某种契机,制造出某种话题。
我之所以这样说,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我们注意到,这个在海外有一条消息说,中国的科技部长万刚,接受德国《商报》记者发表的一个谈话,说中国政府欢迎默克尔任何时候访问中国。其实万刚没有说过这一句话。万刚根本没有说过这一句话。当时是德国的上报的记者,去采访万刚,通篇谈的全是中国和这个德国的科技合作,其中包括就像今天这个德国的环境部长,访问中国的时候要谈的环保的合作。那只不过万刚表示欢迎默克尔在中国奥运会的期间,来访中国。
因为这是中国对任何一个外国元首都表示欢迎的态度。那么想不到这个德国的记者就话锋一转就把这个东西,在他笔下,笔下生辉,就说成中国科技部长万刚,欢迎表示说中国政府欢迎默克尔任何时候来访问中国。
所以这个本身,从一个新闻工作者专业的角度是不严肃的。
郑 浩:嗯。
邱震海:当然,这个本身从这个德国《商报》记者我们如果善意的去解读他的用意,就是德国的媒体界,他也非常的着急,非常希望制造出某种契机,哪怕以中国的末一个部长,尤其我们知道中国科技部长万刚,他有长时间在德国的背景。那么注意他的一个身份,如果能够向德国释放这样一个信息的话,希望能够传递到德国,希望能够传递给默克尔这里面如果我们善意的解读,也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郑 浩:嗯。
邱震海:我想说的是,撇除这个新闻工作者不专业,不严肃这个因素蔓延在德国无论企业界也好,政界也好,民间包括媒体,都是一种焦虑感。都是希望中德关系不断的,能够不断的恢复这种状态。
郑 浩:嗯。
邱震海:那么这个反过来也可以说,还是刚才我也说了,在过去的30多年当中,中德关系建立一个相当稳固的一个基础,所以这也可以解读为什么在默克尔像愣头青一样的把中德关系陷入了低谷之后,反而原来是在德国国内由于中国迅速崛起,而出现的那种以我的话来说,人性自然的反应,倒反而消退了,那最焦虑到反而消退了。
而代之于另外一种焦虑就是希望中德关系能够不断上升,所以我想通过这个默克尔把中国的关系陷入低谷。也通过过去两个月的风风雨雨,现在终于从今天开始随着德国环境部长访问中国。终于开始渐渐融冰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包括中德关系在内的中国和欧洲的关系,还是我原来那句话,完全不同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所以我们还是要适当的给中国关系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
那么只有这样的话,中国未来得对外关系我想才能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版权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