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体系出路何在?
2010年02月01日 11:4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疾病也伴随而至,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显示,目前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世界卫生组织也预测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每年将夺去约1700万人的生命,为何疾病如此肆无忌惮地侵袭我们的机体,医学的发达程度能否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蔓延速度,该如何评定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体系的现状如何,出路何在?

2010年1月30日《世纪大讲堂》:“中国医学体系出路何在?”,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欢迎走进《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疾病也伴随而至,2009中国城市健康状况大调查中显示,目前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六成,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世界卫生组织也预测心脏病,中风,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每年将夺去约1700万人的生命,为何疾病如此肆无忌惮地侵袭我们的机体,医学的发达程度能否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蔓延速度,该如何评定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国医学体系的现状如何,出路何在?有关这些问题,我们今天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大家欢迎。

何裕民:王老师您好。

主持人:欢迎何教授做客《世纪大讲堂》,下面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何教授的短片。

在这个短片对何教授的介绍中间,我特别注意到有几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国际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我们一般讲的时候,身心健康,身心健康,身在心之前,您这是刻意地有意地把心放在身前面吗?心身关系怎么在医学上怎么了解?

何裕民:规范的说法是应该心身医学,

主持人:但是好像注重心身关系,好像似乎是中国哲学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的一个特点,西医不是特别注重。

何裕民:应该说西医历史上也很注重,从希波克拉底到阿维森纳,都是很注重的,只不过由于近代科技的发展,把这方面忽略了。

主持人:忽略了。

何裕民:这是一个低潮。

主持人:就是心是心,身是身,心和身没有关系。

何裕民:这个是从文艺复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物理科学的发展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

主持人:就把人身体。

何裕民:隔离了。

主持人:只是当成一个物理性的机器。

何裕民:变成一个机器了。

主持人:变成一个机器。那么您一直在潜心研究肿瘤,肿瘤我们知道,现在目前来说好像似乎还是一个不可攻克的一个难关,那么中医在肿瘤的治疗方面有一些什么突破性的一些新的一些进展?

何裕民:首先关于肿瘤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可以这样说,但是肿瘤不可治这种说法不合适。

主持人:不合适。

何裕民:以前的肿瘤治疗对策,就是我们说高科技三斧头,手术、化、放疗,这条思路现在反思,现在认为肿瘤是一种慢性病,和生活方式有关,首先需要预防,然后需要适度地治疗,需要合理地治疗。

主持人:合理地治疗。

何裕民:综合地治疗。

主持人:对。

何裕民:所以大部分肿瘤还是可以活得很好,当然我们按老的思路去治肿瘤,人类走了半个世纪左右,到世纪之交,国际抗癌联盟正式宣布,按老的思路治肿瘤这条路走不通。

主持人:走不通,失败啦。就是有将近50年的这个实验表明走不通。

何裕民:所以国外从80年代后期就开始反思,开始改变调整为靶向治疗,适度治疗,预防为主,当然首先是预防为主,然后综合治疗,包括传统方法的自然疗法等等等等,而且这个改变以后,到了2005年已经见到成效了,典型体现在就美国的因癌症的发病人数在上升,死亡人数,绝对人数在下降,而且我做过统计,从他们总体来看,生了肿瘤,他可以平均可以活11年。

主持人:平均活11年。

何裕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们对癌症的治疗出现了一个大的转折,这个大的转折也促使我们医学来反思,既然癌症可以这样,那么其它慢性病同样也需要一个反思。

主持人:也要从一种对抗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变成另外一种方式。

何裕民:就像中国人提出和谐,和谐,和环境和谐,心身和谐和自然和谐,人文和谐,这些都是保持健康,甚至于在治疗疾病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主持人:那这也意味着对医学这个概念会要重新进行反思。

何裕民:对,对医学概念必须进行重新反思,其实医学,我们历史上已经很明确界定,医学就是卫生,卫生就是捍卫生命,捍卫生命,我们叫卫生部,世界叫WHO,叫什么,health是健康,也就翻译成卫生。

主持人:卫生。

何裕民:日本叫厚生,厚待生命。

主持人:厚待生命。

何裕民:尊重生命,厚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那么我们由于高科技,有一段时间异化,怎么异化呢?就把医学看成就治病,治病就高科技,成本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是失去了人性,然后这个成本也承受不了。

主持人:那么从中医的角度来怎么理解"医学"这个概念呢?

何裕民:中医角度理解医学就是至少《黄帝内经》就提出了,要预防,预防为主,你生了病再去治,就像斗而铸锥,打上了你去造兵器了,渴而掘井,你口渴了你想到去挖井,那肯定不行啊,不亦晚乎?所以中医强调上工是治未病,那么中医还是提出了很多方法,包括把医学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从生活方式调整做起,注重防范,注重各种方法。

主持人: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程序中间,每一个过程中间,其实都有医学伴随在中间,卫生,都是卫生。

何裕民:都是卫生的一个方面,所以真正保持健康,医学,我们目前的治疗医学只能起到很小一部分作用,更多的是糅合进我们日常生活,包括和环境,善待环境,善待周边人文关系,改善自己生活方式,优化自己个性,优化自己行为,这些都有助于促进健康,减少疾病,甚至于生了病也有助于你康复。

主持人:现在大家都在热议中国医疗制度改革,我们也知道这个医疗制度的改革,在西方,包括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历届政府,几届总统都没有把这个问题给解决好,因为它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健康。按照西方的这种对抗式的医疗模式,全民享受医疗保健,成本又太高对不对?

何裕民:对。

主持人:那么如果我们重新反思一下医学这个概念,把医学这个概念变成卫生的这个概念,是不是我们的医疗制度改革就有另外一个方向?

何裕民:对目前的医疗制度改革,我总觉得它在外围改,成本谁来承担,利益谁来分享。

主持人:老是讨论这个问题。

何裕民:但是你没讨论核心问题,你目标设定,因为医疗它是个公共产品,这个公共产品你核心点,你究竟目标定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措施去,这个问题他没讨论,所以这才是我觉得这个核心问题。

主持人:核心问题,那么也就说您现在着重思考的也是这个问题?

何裕民:我觉得我们要思考今天的,明天的,甚至20年以后的医学,你能承担吗。

主持人:对。

何裕民:你好的医学究竟,大家需要的医学究竟是怎么一个模式,所以今天的医学是有问题的。

主持人:对,下面我们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何教授来给我们谈这个问题,他今天要演讲的主题就是《中国医学体系的现状与出路》大家欢迎。

快节奏的生活状态,身体不堪重负,健康红灯亮起,人们开始反思,怎样才是正常工作的机体?今天的医学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服务?面对中国医疗体系的改革,千年文化精髓如何运用在现代医学之中?

何裕民:尊敬的王老师,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医学的现状与出路,那么其实在讨论一个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医学,那么医学具体说来医疗实际上是种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就有好和坏之分,就有符合不符合社会需求的问题,那么今天的医学应该说主流医学,应该说它的成就是不用多说的,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上个世纪平均寿命大大延长,美国平均寿命延长了30年,那么中国更是翻了一番,达到了70岁左右,上海地区更达到了80多岁,那么这成就是放在那边的。但是呢,问题也不少,问题不少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第一,各个国家都在进行医疗制度改革,那么这个我们不谈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谈一谈,今天的医学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我们承受得了吗?

那么谁都知道中国的问题很现实,看病贵,看病难,卫生部前一段时间公布了一个材料,那么城市里人生慢性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住一次医院,平均花费是他个人收入一年的收入,农村癌症住一次医院,花费是他的三年的收入,那么一次(住)院解决问题,没解决问题。所以首先第一个问题,这个医学再发展下去我们承受不了,不仅个人承受不了,社会都承受不了。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