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何谓诸子百家
2007年02月12日 14:19  【

春秋是我国奴隶制瓦解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开端。春秋战国经历着剧烈的社会变革,阶级关系有很大的变动。春秋中后期,随着奴隶制的破坏,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逐渐形成。到战国时期,这两个阶级便构成了封建社会的两个对抗阶级。但奴隶主阶级还存在,大量官私奴隶也仍然存在。个体手工业者和商人在城镇有相当大的数量。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过去的“官学”变成了私学,有知识有学问的人多起来。他们分属各阶级各阶层,以“士”的身份出现,对于天文、地理、数学等各种学术问题争论不休,对于政治制度,更是各有主张。形成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  

“诸子”,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汉书·艺文志》说:“诸子百八十九家”,取其成数叫“诸子百家”。主要的有老子、孔子、墨子、杨朱、许行、商鞅、申不害、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惠施、公孙龙、田骈、慎到、宋鈃、尹文、关尹、邹衍、张仪、苏秦、吕不韦、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对“诸子百家”,战国时期的《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记载。古代的历史学家,如西汉初期的司马谈认为,“诸子百家”主要是指“阴阳”、“儒”、“墨”、“法”、“名”、“道”六家。西汉末年的刘歆和东汉的班固则认为主要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有时又略去“小说家”,认为“其可观者九家而已”。    

应该指出,所谓“六家”、“十家”或“九家”这些划分并不全面。比如,在孟子看来,杨朱学派在当时学术界的影响不小,与墨家常常相提并论。杨朱  与老子、庄子很不相同,所代表的阶级立场更不一样,并非道家,应是独立的一家。按“六家”或“十家”之说,根本容纳不了。后来研究先秦思想史或哲学史的学者,往往按“六家”或“十家”的框框来套,因而把杨朱归入道家,甚至说成是道家的始祖,这是不合适的。还有,兵家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吕氏春秋》里早就提到兵家孙膑。他们对后世的军事史和哲学史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六家”或“十家”中都没有兵家,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我们应该把兵家单独列为一家。     

还应该指出,一家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他们之中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相互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如孔子死后,“儒分为八”。战国时期重要的儒家学派,就分为孟、荀两家。这两家,也都不是简单地继承孔子,而是各有发展。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孔子只讲“仁”,孟子则把“仁”与“义”并提。荀子则在儒学中增添了更多的内容。可见,同为儒家,差异却很大。道家中也有类似情况,稷下学宫的宋鈃、尹文的思想和老子、庄子的思想,就颇多不同。如果以对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作标准来分析“诸子百家”,就会发现:同属一“家”的人,在哲学上却往往分属不同的哲学阵营;而分属两“家”的思想家,有的在哲学上却属同一阵营。如孟子和荀子同是儒家,孟子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而荀子哲学则是唯物主义的。老、庄与稷下学宫的宋鈃、尹文同属道家,但老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而宋鈃、尹文的哲学则可以说是唯物主义的。    

虽然如此,司马谈、刘歆、班固等从每一“家”的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来分类的做法,给先秦思想家的划分标准和先秦思想史的研究工作,还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所以它被后世一直沿用下来的。

作者:孙开泰 来源:《文史知识》1988年第2期

   编辑: shib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