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志:游牧民族的道德传承比较完整
2008年12月30日 11:22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窦文涛:过去一般讲叫真实嘛,就是说要做真小人,也不做伪君子。

任世民:伪君子,对。

窦文涛:但是现在另一个命题提出来了,就是说这人能不能做真君子呢?

张承志:对,就是这样的。

窦文涛:但是真君子存在吗?

张承志:君子这个概念本身是另外一回事儿,是吧?刚才我们讲的一样,这个游牧民族中,不管从哈萨克、蒙古或者说是像中亚的这些民族,像维吾尔为代表的这些民族,他不讲君子这样的概念,他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做人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没有人总结过。但一个小孩儿,从很小的时候长到很大,除了个别的坏的一些,怎么说呢,被社会拉走了这么一个游离出去的分子之外,我觉得大体上都有一个很清楚的一个道德界限。这个道德界限是他的恐惧,是他的禁忌的界限,他不敢轻易越过。

所以整个社会,你在世界上走的越多越会发现,世界上很多很多民族都存在这样一种不用用君子的概念来固定的,但是存在的一个无形的心里的道德的界限。大家都不越过他,大家都在这个范围之内行事,来做事情,所以这个文化看起来总体上虽然有种种的问题,但它是健康的。

任世民:对,包括人的本性的这种自律的东西,尤其这个家庭的这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在某种生活方式下,它形成一种就是大家自然遵守的道德的东西。比如说对待老人,比如说是对待弱者,是吧,走在路上出现这样的事情,对于穷人如何,采取什么态度,像这样的事情就是我总觉得有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

张承志:他刚才举的这几个例子都非常非常重要,在中亚的话。

任世民:对。

张承志:对弱者、对待旅人,就是旅行中的人。

窦文涛:旅行的人。

张承志:对待这个老人。

任世民:老人。

张承志:对待这个,比如说甚至战争中对待俘虏,他就有一大套东西,用我们北京这个精英们说的语言就是人道主义的东西,对他来说是自古以来的一种道德底线。

任世民:我就举一个例子,就是我在北非去旅行的时候,遇过一个村庄,他就有一些习惯,就是在村庄的口上,都有那个陶罐,陶罐里面装慢了水,装满了清水。就是说你所有走过的人你都可以享用,因为水是最宝贵的东西,他是给你无偿的供应。那我们要在那儿的话,肯定要弄一个小卖部,开始卖了。

张承志:是。

任世民:这是不一样的,这个价值观就不一样,就是人和人之间在你需要的时候,就像牛奶一样。刚才讲的,你要到了一个牧民家里去,他的牛奶是给你的,是吧?他不是说在里边再给你掺点儿三聚氰胺,这个价值观就是这样。

窦文涛:怪不得就是说往往到那边儿去玩儿,到人家家里就是宾至如归嘛,感觉到是一种家一样。

任世民:你感觉到就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

窦文涛:所以我想这也是你跟他们那么深感情的一个原因。

张承志:一个人家方面对我的一种,怎么说呢?人家有这样的一种文明,我们怎么可能再不有一个学生的姿态呢?

《锵锵三人行》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一至周五 23:35-00:00

重播:周一至周五12:00-12:25  周二至周六 06:00-06:2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