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毛峰:日本或“偷师”中国 改造旧军舰应对

2012年11月14日 10:00
来源:凤凰卫视

'正在加载中...'

核心内容:毛峰:据中国有关方面人士透露,中国在这次钓鱼岛争端上面,现在已经是连续20几天坚持海监船不间断的每天在钓鱼岛周边海域进行巡航,宣示中国主权。另外,中国为了加强他的实力,所以除了调动北海、南海一些海洋局的海监船以外,另外准备把一些比较,就是两三千吨级的一些旧军舰退役,改成海监船,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中国的海监船,我们说吨位上来说不比日本,日本一般都是现在三千吨级,两千吨级为主,中国一千吨级,这样的话有一个,我们说平衡的问题,中国想这么做,这引起比较焦虑感,焦虑两个方面。

凤凰卫视11月13日《凤凰全球连线》,以下为文字实录:

胡一虎:我特别要请教建群兄,您是军事学的博士,刚刚毛峰点到了日本军方的几个观察,其中第二点让我印象部分深刻,说是相当的紧张,是因为紧张中国在军力方面,包括空军方面的突破性,如果从军事方面的突破性来讲,这一次的整个航展当中最值得观察的突破点在哪里?

滕建群:大家知道中海航展从1996年开始到今年是第九届,就是每隔两年举行一次,这个航展不论是规模还是参展的数量以及参展单位我觉得都是空前的,比方说参展的规模有30多个国家,有600多家单位,从展现的作战飞机和民用飞机来看的话,数量都是超过了以往历届的,几个看点,我觉得简单的说就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我们现在展现的作战飞机基本上呈体系化,大家可以看一下,大家可能现在关注的某一个飞机,比方说歼10,直10,直19,歼31这样单架的飞机,大家知道,因为现在空战已经改变了单打独斗,就是在空中格斗这样一个局势,几场战争我们看的很清楚他是一个体系对抗,所以这次在珠海航展上出现的空军的装备是一个体系,从预警机、歼击机、作战轰炸机、无人机已经成了一个我军的完备的空军作战体系,所以我看这是一点。

第二个,大家可能没有关注,就是我们展现了一个大发动机的模型,因为大家知道中国制造业在发动机方面,不管是飞机还是舰艇,包括我们小的,计算机用的发动机都是一个瓶颈,但是我们展现出来一个大发动机的模型,标志着我们在大发动机研制上,也就是未来我们发展大飞机发展方向上有了一个突破性的发展,所以我认为至少两点,第一,我们空军的兵器已经成体系发展,改变了以往过去单打独斗那种做法。第二,我们大发动机出来了,这个标志着我们国家制造业在制造大飞机方向迈出了很大的一步。

胡一虎:现在谈到行航空,刚刚我们的焦点都是往空中来看的,我们就来海上看一看,继续在请教在东京的毛峰,我们可以发现日本的媒体最近也是大幅度报告,事实上来讲中日海洋的警备力量,随着中国的海监船不断的常态性巡逻下去比较发现了逆转的情况,事实上尤其观察到了中国打算要改造多艘的军舰为海监船来巡航钓鱼岛,日本的媒体是怎么样报道这件事情?尤其日本可能会有哪些的因应之道?

毛峰:据中国有关方面人士透露,中国在这次钓鱼岛争端上面,现在已经是连续20几天坚持海监船不间断的每天在钓鱼岛周边海域进行巡航,宣示中国主权。另外,中国为了加强他的实力,所以除了调动北海、南海一些海洋局的海监船以外,另外准备把一些比较,就是两三千吨级的一些旧军舰退役,改成海监船,为什么呢?因为现在中国的海监船,我们说吨位上来说不比日本,日本一般都是现在三千吨级,两千吨级为主,中国一千吨级,这样的话有一个,我们说平衡的问题,中国想这么做,这引起比较焦虑感,焦虑两个方面。

一个是中国现在连续那么多天,每天前往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他们感到比较难堪,比较焦虑,第二个,就是中国的海监的实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今后要把军舰改造成为公务船的海监船来对付日本海监船的话,他们就感到很吃力,由于日本的经费问题,虽然今年他们从国库预先拨了170亿日元,想增加两艘大的海监船,然后还要增加几艘直升机,但是怎么说也是杯水车薪,中国数量各个方面都在赶上来,所以他们很焦虑,怎么办法呢?现在日本的财政是捉襟见肘,所以这种情况之下,有一种预测,就说日本也有可能学习中国,就是把日本海上自卫队的一些比较陈旧的军舰临时改装成为海上保安厅的巡视船来作为紧急对应。

《凤凰全球连线》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节目专区】

首播时间:星期一至星期五22:30-23:00

重播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04:40-05:05  09:40-10:05

声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毛峰 日本 海上
打印转发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 历史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