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朱幼棣个人介绍

2012年03月06日 16:44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朱幼棣,学者、作家。曾为新华社著名记者、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1992年被评为新华社高级记者。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首届地球奖、中国新闻荣誉奖获得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被称为“现代都市硕果仅存的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对于医改,他秉承良心,据实而论,将关注点聚焦于隐藏在表面下的真相,在平静的叙述中道出问题的核心。

《大国医改》是一本讲述中国医疗改革之痛的书籍。作为一名记者,朱幼棣对于真实有着坚实的信仰;作为政府“高参”,朱幼棣又具备了审时度势的大局意识。本书是作者呕心沥血的良心之作,读来酣畅淋漓,语言通俗易懂,是难得的具备科学依据而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医改佳作。

资料:

一、《大国医改》

1、近400页、40万字,处处直击中国医疗乱象之后的利益链条,有媒体评论这本书是在“为中国医改刮骨疗毒”。

2、1996年朱幼棣做记者时遇见一个穷困潦倒的癌症病人,对他的故事铭记于心。从此他持续十几年关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参加过很多卫生部、财政部组织的有关农村卫生院投入的调查、医改的调查、精神卫生的调查、艾滋病的调查等等,了解了很多实际情况。2009年朱幼棣把多年的观察和思考写进书里,只想让老百姓看懂,那些发生在医疗领域的种种乱象,“本质究竟是怎么回事”。不仅仅为了批评,他也在为这个国家的医改寻找出路。

3、在这本书出版后,一个卫生系统的朋友前来拜访提醒他:“你讲的东西看着很正确,我们都明白,不过也真为你捏把汗。”

4、“改革不可能风平浪静,不触犯任何人的利益。医改也是一样。”在他看来,必须“管办分离”。管办不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就没法推行,原有的问题会一直存在。只有让原来的部属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起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它们才可能发展。但这个看来并不复杂的思路却总是无法推行,因为在这个行业里,总有人以医疗的“公益性”为由,反对放开市场。

5、其实这些医疗乱象和朱幼棣本人似乎没什么关系,他“拿着医保蓝本儿”,享受国家给予的医药费全额报销福利。但他从没有忘记,他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矿工,品尝过社会最底层的艰辛,“有什么说什么,这是我们矿工的秉性。”在他看来,许多问题都被“一层厚厚的茧”包裹着,只有“茧被撕破了,那只难看的生物才会钻出来”。

6、中国卫生部长陈竺在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透露,三年来全国财政对医改新增投入已超11000亿元人民币,未来中国还将不断加大这方面投入。

7、有关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问题:政府的多个部委2010年联合制定了文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社会力量以及境外投资者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私人诊所。“对卫生部门来说,一定要做好准入标准,门槛应该和公立医院是一样。另外,对于非营利性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在入选医保的定点机构、人员的职称评定等方面一视同仁。”陈竺说,“就形成多元开放的办医格局而言,目前的政策是完备的。”

二、个人成长经历

1、“我的经历很独特,经历这么多的人很少。”(学校民办教师、矿里技术工人、新华社记者、政府官员、公司董事)

2、书生意气,家国情怀。除了文化,更关心民生。(进入新华社后见证了城市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长时间持续关注国家发展和历史变迁的一系列事件)

三、记者生涯

1、“当记者时间长了其实很消磨人的意志,因为出名太容易,自己能思考的东西却很少。”

2、在他眼中,一个好记者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是一见到领导就点头哈腰的,这样才会被别人尊重。

3、“不要总说颂歌也要谈谈挽歌”

4、1987年到新疆采访朱幼棣偶遇一个贫困村,写了一份反映现状的内参、一份民俗风情文章、一份纪实小说,一起去的同事却什么都没写出来。

[责任编辑:张梅] 标签:医疗改革 许戈辉 朱幼棣 
3g.ifeng.com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凤凰新闻客户端 独家独到独立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