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第一个"全民偶像"陈冲的命运之旅
2008年07月21日 15:04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许戈辉] [名人面对面] [陈冲]

在过去的一年中,当年轻一代的中国女演员努力凭借“中国概念”在好莱坞抛头露面时,陈冲却带着多年旅居海外的神韵频频亮相华语影坛,《意》中淋漓绽放的玫瑰,《色·戒》中散发着浓郁上海女人味道的易太太,《太阳照常升起》中永远湿漉漉的林大夫,三部重量级的电影、三次令人惊艳的演出,闯荡好莱坞近三十年的陈冲凯旋而来。

陈冲与《名人面对面》主持人许戈辉

特殊的年代 “当演员”是陈冲留在上海的唯一稻草

(主持人)许戈辉:我知道你经常会回到上海,回到上海的时候,最常想起来的是什么,是童年吗?

(嘉宾)陈冲:我挺奇怪的,我不是太多地想过去或者想童年的,如果要想,回忆起上海的童年,想起那些怀旧的事情,倒反而可能是在遥远的美国,你越遥远就越会有这样的时刻。回到上海来了,你就觉得赶紧就是生活在今天。

许戈辉:一下就融入了。

陈冲:对,马上就会觉得是在今天,其实也挺奇怪的,你说回忆这件事情,他们前几天有一个采访我的说,记不记得当时得百花奖的时候的情形?能记得的真的不多,然后说是谁给你颁的奖,我一下都想不起来,后来研究了半天,觉得可能是祝希娟。应该说从外界来看,这应该是你生命当中一个那么重要的事情。

许戈辉:但是那个时候你一定还没体会到它的重要性?

陈冲:可能就是吧,反正就是生活当中特别刻骨铭心的一些回忆,跟这些事情是没有关系的。是更个人的一些东西,更私人的一些东西,所以我很少去回忆所谓的那种荣耀。

1961年,陈冲出生在上海一个医学世家,小时候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伞兵,唯一没有想过的就是做演员。她觉得自己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学校文艺小分队都没能进去,演员实在离她太遥远。然而突如其来的“上山下乡”运动,让“做演员”成了陈冲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只有这样,她才能留在上海。

那是1975年,上影厂到学校挑选演员,考试时,陈冲用英语朗诵了一首《为人民服务》,从此误打误撞进入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培训班。两年后,她被著名导演谢晋选中,出演了影片《青春》中的女主人公哑妹,真挚淳朴的表演让16岁的陈冲一夜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陈:我觉得就是说成名来得比较突然,然后突然间就是你周围的人,或者是陌生的人,一下子就把你,看成你是另外一个人,然而你自己心里很清楚,你仍然是过去那个。

许戈辉:我记得你在描述这个状态的时候,你用过危险这两个字。

陈冲:对呀。

许戈辉:你说你是觉得很危险。

陈冲:对呀,你就觉得太不可靠了,你就觉得这个你不理解的,这个不是说你实际上发生了某一种变化,人们对你的感受变了,就是你什么也没做,就是其实你电影已经做好了,现在它上演了,你就突然成了一个,另外一个人了。就一下子得到那么多的宠爱,那么多的关注,那么多的热闹,本来对这种关注和热闹我都是天生的这种,基因里带来的有一种恐惧,然后自己从道理上想也想不过来。所以一直都在那里说不能再演电影了,这电影就不是个长久之计,然后一次一次地就跑掉了。

《青春》公映后,陈冲开始惶惶不安、不知所措,莫名的危机感让她一心想从现状中逃离。1978年,陈冲参加了全国高考,在那个炎热的夏天,她享受的唯一特权是离电扇最近的座位,走出考场,她的监考老师用英语轻轻地对她说:“能请你签个名吗?”就这样,褪去明星的光环,17岁的陈冲走进了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大门。

陈冲:当年要去上大学的话是很光彩的,就是刚刚开始恢复高考嘛,有那么多老三届的人都要考,应届毕业生都要考,非常难的,要进一个大学的话,当年的比例,可能是差不多只有5%的中学毕业生可以考上大学,因为太多社会上其他的人在争取。所以我也不会有落差,我自己戴了一个校徽,觉得特别光荣。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