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档案馆里第一次珍藏了寻常百姓的名字
2009年07月29日 14:41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2009年7月29日《冷暖人生》节目:“国家的档案馆里第一次珍藏了寻常百姓的名字以下为文字节选:

解说:一个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只为一个普通的女中学生而建,一件件小小的遗物,国家的档案馆里,第一次珍藏了寻常百姓的名字。

陈晓楠:在成都郊区,有一个著名的博物馆群落,樊建川抗战博物馆和5.12地震博物馆,在气势恢宏的地震博物馆旁边有一片小树林,沿着一条碎石小路走进去,可以看到一座深灰色的水泥的小房子,挺不起眼的,以至于很多游客会把它当作是这个大博物馆旁边的一个配电房。

解说:但事实上,正是这里,却是有可能创造世界之最的地方。凑近这个小房子的铁门,能够看到门上木牌子上写着一行字,胡惠姗纪念馆,这座面积仅仅19平方米的小小纪念馆在今年5月10日刚刚落成,而自它落成之日起,就引起众多媒体的关注,引起网络上很多人的纷纷议论,有人考证说,它或许是世界上最小的纪念馆,不过更多的人则是对胡惠姗这个名字,对这个神秘的身份充满了好奇,因为这个名字从来没有见诸任何的历史文件,也没有在新闻报道里看到过,只是人们大概听说,胡惠姗是个15岁的少女,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女,又是为什么她能够拥有一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纪念馆。

刘家琨,成都的一名建筑师,他正是胡惠姗纪念馆的建造者,打开纪念馆的铁门,柔和鲜嫩的粉色扑面而来,和冷硬的水泥外墙形成了令人震动的对比,室内的陈设相当简单,陈设的物品也相当平常,一个十五岁少女的所有特质,被父母宠爱、爱幻想、爱浪漫,青涩的情窦初开,小小的情绪化,小小的文学梦,一一呈现,只是这在废墟中捡回的沾有泥土的书包和压裂的手机,隐隐露出一丝沧桑与残酷,在墙壁陈列的起始位置,是四川诗人翟永明为纪念馆写的一首诗,作者以胡惠姗的语气自述。我叫胡惠姗,生于1992年10月11日,殁于2008年5月12日,享年15岁零6个月23天。事实上,胡惠姗的确没有任何特殊的传奇之处,她就是都江堰聚源中学在地震中遇难的众多的普通生命中的一个。

5.12地震后,刘家琨带着几名自己公司的员工和一些救灾物资赶往灾区做志愿者,他们行程的第一站是都江堰聚源中学,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现场的巨大废墟和成群的悲痛欲绝的父母,还是让他极度震撼。

在废墟上的匆匆一面后,这对夫妻的身影就此在刘家琨心中挥之不去,他下决心一定要去帮助他们,后来他又辗转在地震棚里找到这对父母,但他发现,物质上的帮助根本缓解不了他们的丧女之痛,这时,一个念头如灵光一闪,出现在他的脑海当中。

尽管刘家琨对自己这个想法也曾怀疑、犹豫,尽管作为一个建筑师,在震后灾区面临的场景庞大,但这个念头一旦萌发,就像一株执著的小草,时时牵动着他心头最柔软的一部分,最终,他下定决心再次找到胡惠姗的父母。

情急之中,刘家琨想到了正在筹建5.12地震博物馆的四川商人樊建川,没想到樊建川一口答应,并且亲自指定了博物馆旁小树林中的一块地面,两个人都觉得对于胡惠姗纪念馆来说,这是最恰当的一个位置,草图很快画好了,刘家琨把纪念馆的外观就设计成灾区最常见的帐篷的样子,而此时胡惠姗的母亲刘莉早已把女儿的全部遗物分门别类。

2009年2月,纪念馆终于破土动工,而就在2月13日,刘家琨收到了刘莉的短信,刘老师,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怀孕了。

2009年5月,胡惠姗纪念馆终于落成,它也成了刘家琨建筑师生涯当中最特殊的一件作品。刘家琨说以前他的作品都是给客户定做的,只有这个纪念馆是完完全全由自己作主来设计,可是他却正是在这个本可以无所顾忌的作品当中,最少的运用了设计元素,他说,胡惠姗就是一个民间的女孩,我就是要尽量的朴素,尽量的普通。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