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23日,84岁的毛岸青告别了人世。毛岸青去世后,和他相守47年的妻子邵华特意在西山灵堂中放置了80多幅逝者生前的照片,在毛岸青一生的最终时刻,邵华选择了用这样一种颇为浪漫的方式向爱人道别。
陈晓楠采访邵华
1938年,邵华出生在延安。一岁时,与父母途经新疆去苏联时,被反动军阀盛世才扣押。在度过了三年的软禁生活后,邵华一家人被关进了监狱。监狱高高的围墙和错综的铁丝网便是邵华童年记忆的开始。
陈晓楠:你们可以跑来跑去吗?
邵华:那个监狱的院子很小,还没有你们这个院子大呢。所以呢土墙磊得很高,墙上还都架着铁丝网。所以到形势紧张的时候,就看见在监狱的房角上、铁丝网外都架着机枪的。
陈晓楠:你们从小就看到枪的?
邵华:我们从小就看到枪。我们除了围墙、除了大铁门外,看不到外面的任何东西。除了天空上的一片蓝天外,看不到别的。偶尔看见这个蓝天上空飞过去的麻雀啊、飞过去的一些鸟。
陈晓楠:您那会四五岁,挺像我们那个电影里的小萝卜头吧?
邵华:这张照片的名字就叫“饱尝铁窗风味的娃娃们”,是1946年7月20号照的。
陈晓楠:一看就身体还没恢复呢,都瘦瘦的。
邵华:个子最高的这个就是我。
解说:在监狱中,邵华度过了四年的时光。1946年,在党中央的积极营救下,新疆监狱的一百多名政治犯得到集体释放。八岁的邵华和母亲姐姐获得自由,重回延安。而唯一的遗憾,是父亲已经遇害,被永远地留在了新疆。
如果不是毛岸青的求爱,这段久远的记忆还依然埋藏在邵华的心底。在与毛岸青的不断通信中,邵华诉说着自己特殊的童年经历,而从毛岸青的一封封回信中,邵华感受到的是一个比自己有着更多苦难经历的男人。
邵华:那个时候主席离开他是去搞秋收起义的时候,岸青也才四五岁,所以印象也不深,他印象深的就是妈妈牺牲了,回来葬在板畅的棉花山上,然后外婆和舅妈带着他们颠沛流离,然后就是到上海,上海的记忆里,在上海卖报、在上海当流浪儿,这段生活他记忆得最清楚,他大概六七岁了,他在上海和哥哥过了五年的流浪生活。
相关阅读:
编辑:
陈雪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