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回顾:她的丈夫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之一的李立三,从苏联到中国,他们历经沉浮,数经考验,要么祖国,要么丈夫,我选择了丈夫。
政治失意的李立三滞留苏联,却邂逅了美丽的爱情,那是很漂亮的白色的花。突然,我都没想到,他爬到树上开始摘花,摘了这么一大捧,然后送给了我。“肃反”运动中,李立三含冤入狱,为了爱情,李莎毅然放弃自己的政治前途。
为了寻找丈夫,李莎开始了莫斯科的监狱之旅,排到问询处窗口的时候,就把我的证明递过去,人家就把证明扔回来,说没有这个人。
1967年6月22日下午,秦城监狱里收押了一个金发碧眼的中年妇女,这个顶着苏修特务罪名的犯人正是李立三的苏联妻子李莎。为了适应环境,勇敢地活下去。在来到中国二十年之后,李莎在监狱里第一次开始认真地学习中文。
李莎在中国的监狱里度过了八年的时光,出狱的时候,她用了很长的时间才能重新说回流利的俄语,一个人呆在牢房里对丈夫的思念,是每天重复不断,却永不会厌倦的内容。嫁给李立三的时候,李莎二十二岁。那时候,深深陷入爱情的俄罗斯姑娘无论如何无法料想,她们的婚姻穿过时代的政治风云,竟要经历这么多的剧变之痛、别离之苦。说到李立三,肯定很多人会把他和立三路线这个词联系在一起,那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内曾经经历过的一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代表人物正是李立三。长久以来,李立三都是党史教科书当中一个特定的符号。可能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安源大罢工实际的组织者,是“五卅”运动的总指挥,是“南昌”起义的宣导者,是一个有着辉煌革命经历的布尔什维克。李立三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因为执行了这四个月的“立三”路线而受到处罚,被迫流落苏联十五年。也正是在这段极为落魄的日子里,他遇到了俄罗斯姑娘李莎。从此 这对异国男女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而这个特殊的国际家庭也犹如是中苏政治的晴雨表。三十年,风波不断,起起伏伏。
初入监狱,迎接李莎的便是无休止的审讯,连续三个星期,每天只有三个小时睡眠的李莎精疲力尽。)
1961年春天,李立三让秘书到中南海给邓小平送了一封信,在这之后,离婚风波算是暂告平息,但一年之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一个和李立三有旧怨的干部站出来揭发说,李莎和苏联大使馆有联系,有修正主义言论,而且还把这件事儿正式上报到中央。这一年九月,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康生等人再次和李立三谈到了李莎的国籍问题,根据当时的苏联的法律,要想退出国籍的话,必须要经过苏共中央同意,否则就会以叛国罪论处。而当时那种恶劣的中苏的环境,根本无法通过正常的管道来办理相关手续。所以简单的说,对李莎而言,加入中国籍就意味着叛国,是要丈夫,还是要祖国呢?李莎面临着人生中最严峻的一次抉择。
苏联把退出本国国籍等同于对祖国的背叛,苏联人一旦放弃苏联国籍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也就绝不允许再回去。
在祖国和丈夫之间,在爱国和爱情之间,李莎反复衡量,来回摇摆,始终难下决心。直到有一天,李莎做了一个梦,让她做出了最后的选择。
1964年7月,李莎向北京市公安局提交了加入中国国籍的申请书,周恩来亲自批准了这一申请。两个月后,李莎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从中苏关系破裂到文革的到来,李莎从来没有能想到自己和李立三的婚姻会在这政治的漩涡中面临这么多的考验,而且是越陷越深。为了爱情,她来到战火分飞的中国,为了爱情
,她放弃国籍,不惜判上叛国者的罪名,原以为只要能和丈夫在一起,和家人在一起,至少她能拥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幸福和平静。但此后发生的一切更加出乎她的预料,当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到来的时候,他和丈夫将要面对的竟是一场生死考验。
1966年,文革爆发,李立三和李莎的小家庭马上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1967年,北京城的大街小巷都流传着李立三、李莎从事间谍活动的谣言,针对李立三的批斗,也从小范围的内部检讨逐步扩大规模。此时,亲友和子女纷纷离去,惟有李莎始终陪伴在丈夫身旁。
在一次又一次的批斗中,年近七旬的李立三健康每况愈下,于是他给毛泽东写信,做最后的申诉,高压之下,即便是最坚强的人也会被搞垮。有一次,李立三竟然说出这样的话来
,你知道吗?李莎,我可能成为“文革”的牺牲品,给毛泽东的信还没有写完,李立三就被造反派带走。几天后,在华北局的批斗现场,李莎见到了丈夫,在整个批斗过程中,身体虚弱的李立三一直坐在椅子上,那次批斗会结束以后,刚开始让他们俩坐一辆车,快到北海的时候,他们跟让李莎下车,不愿意与丈夫分开的李莎试图反抗,却被强行拉到车外
。临别前,李立三使劲地握住了李莎的手,说了一句保重。与丈夫匆忙告别的李莎没有想到,此一别,竟是永远。
1975年5月的一天,李英男和妹妹雅兰来到秦城监狱,在这里,她们曾度过了两年的铁窗生涯,此次故地重返,为的是一个期待已久的团聚。
此时的李英男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憔悴苍老的女人就是自己的母亲。
这一次秦城监狱相见是李莎和女儿们分离八年之后的第一次见面,李莎并不知道,两个女儿曾和自己同时被关在这里。在李英男被释放的那一天,她知道了父亲其实早在1967年,也就是那一次批斗会之后,和李莎分别的第二天,就离开了人世。
探监之前,工作组也特别叮嘱了李英男,不能够和母亲谈论李立三的真实情况。此时,李莎并不知道,在监狱里,他整整思念了八年的丈夫早已经离开了她。
1975年春天,秦城监狱的政治犯开始分期、分批地释放。不久,李莎也接到通知,获准离开生活了八年的监狱,没有和家人团聚,也没有见到日夜思念的李立三,李莎被送到了山西运城,开始了另外一种新的生活。
在闭塞的山西运城,李莎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从监狱到县城,从囚犯到普通的农村妇女,李莎内心始终记挂着丈夫李立三。
关于父亲去世的消息,李英男一直没有跟母亲提起,直到第二年春节,李英男去运城探望母亲才决定说出真相。
1977年7月,全党进行拨乱反正。一年后,李莎获准从运城搬回北京。
1980年3月20日,北京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里,中共中央为李立三举办了隆重的悼念仪式,七百余人的追悼会现场,邓小平、胡耀邦等中央领导悉数出席。在悼词中,李立三被评价为一个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而这一天,恰好是李莎六十六岁的生日。
在这场迟到了十三年的追悼会上,没有遗体,也没有骨灰,党旗覆盖下的骨灰盒里,只有李立三生前用过的一副眼镜和一枚印章。
回到北京之后,李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教书,这一教就是几十年的时间,直到她八十岁退休。八十年代末的时候,中苏关系正常化,中俄人员交流日趋频繁起来。李莎开始频频的出席各种友好活动,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也在家里接待很多来自各方的俄罗斯的人士,有人甚至把她在北京木樨地的家称作是俄罗斯俱乐部。
李莎的家真的非常有特色,如果你仔细看的话,会看到客厅里既挂着湘绣,挂着郑板桥的竹,也有非常西式的油画,很有俄罗斯风情的艺术品。但是一切混搭的那么的自然、贴切,毫不突兀。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李莎渡过了她大半生的时间,为的正是一场简单的执著,但很炙烈的爱情,在这片土地上她留下了太多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回顾历史
揭秘新中国最高级别国际家庭的悲欢离合导读:她的丈夫,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之一的李立三,从苏联到中国,他们历经沉浮,数经考验,要么祖国,要么丈夫。陈晓楠专访李莎,李英男母女,揭秘新中国最高级别国际家庭的悲欢离合。[点击全文] 凤凰卫视 口述历史 |
《冷暖人生》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二 21:50
重播:周三 15:0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