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 > 凤凰节目 > 冷暖人生 > 正文 |
|
冯丽丽在大营子村认识了刘家姐弟,也结识了村子里更多的留守儿童。冯丽丽发现孩子们跟在爷爷奶奶身后,除了帮忙料理家务,很少会聚在一起游戏。有时一个人一块石头也会玩上半天。
冯丽丽:那时候特别冷,下雪,手就冻了,冻的跟小包子似的。要说有母亲的话,怎么会或者是不让孩子玩儿雪戴个手套,或者给他保暖?不至于冻成那样。
冯丽丽随后了解到大营子村五十几户人家,留守在家的孩子竟有二十多个。更让冯丽丽吃惊的是,由于和父母的长期分离,和老人缺乏沟通,这些孩子的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
冯丽丽:我那小外甥,他就是纯留守儿童。我也是去了几次,这孩子也不和我说话。以前老姨长老姨短,现在也没有礼貌了,在那屋里也不出来。孩子是无奈的、无助的,父母也是无奈的。如果不去打工,孩子上学的学费怎么办?他这个书、本子怎么办?生活上一些零花钱怎么办?他们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果去打工,只有一个怎么办?我的孩子怎么办?
2006年的暑假,看着村子里孩子们的孤独无助,想起自己不在身边的儿子,冯丽丽作出了这样一个决定。她要在村子里把孩子们组织起来,而且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叫"留守儿童活动小组"。如今,冯丽丽几乎每周都要来到大营子村,组织孩子们和空巢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她说这样的活动叫"留守儿童活动日"。一年间,冯丽丽通过亲戚的引见朋友的介绍,在北票市四个乡八个村子,都建立了这样的活动小组。周末、节假日或是寒暑假的时候,冯丽丽会特别忙碌。她跟孩子们聊家常、讲故事、做游戏,这已经似乎成为了她生活的全部。
除了唱歌跳舞,孩子们也会向这位冯姨讲讲自己的心事。一次次接触,冯丽丽也从孩子那里听到了许多关于留守儿童的故事。
记者:你希望爸爸妈妈出去打工啊?
孩子:希望在家。
记者:那他们出去不是挣钱了嘛,希望在家干什么?
孩子:我妈妈她不怎么有力气,她贫血,动不动就昏过去。别的人都有妈妈爸爸,他们每次都在家里陪着玩,假日的时候也可以陪他上哪儿游玩游玩,但是我妈妈他们就不在家,我的生活就不一样了。
郭颖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经有七年了。从四岁的时候开始,郭颖每年只能和父母在春节的时间里有短暂的团聚。幼年的郭颖并不知道"打工"二字的含义,直到她六岁的时候进城看望父母。才第一次了解了父母在城市里的生活。
郭颖:他们都想跟我闹着玩儿,都想逗我。但我一点没有心情和他们闹着玩。其实我心情一点不好,到我妈妈那儿去,我妈妈那儿活儿还砸砖、砸泥砖,拿个大锤子砸。有时候不小心就会砸肿了。尤其我爸爸那活更累。因为我爸爸那是出钢筋的,是扎钢厂嘛。他们一般烧开的水不是咱们这水,不小心掉进去,一分钟都不到就烫的熟了。我怕我爸爸掉水里头,那有一天我也见不到我爸了。不想让他干那活,但也没有别的活儿可以干。我爸他们出钢筋的地方。有时候还特别危险,一出溜就给人出溜个大口子,要不然就给人穿透了。所以我不愿意让我爸在他那干,我怕哪一天我要再失去爸爸,我就没有爸爸了,我只有妈妈。
记者:那你有没有跟爸爸说过这个事情?
郭颖:说过。
记者:爸爸怎么说。
郭颖:爸爸他没说过。俺爸爸也有一种不好受的心情。爷爷奶奶心里也不好受。哪有自己愿意让他儿子或者儿媳妇干去?他们也不愿意。但是也没有办法,你们不挣钱花啥呀。那时候我爷实在实在是没办法。
记者:你这一辈子将来以后还会在这个农村生活吗?
郭颖:想我应该不会吧。我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最后找一个好工作,以后再不用让爸爸妈妈他们花钱供给我们。应该让我和我小妹妹,我俩挣钱。
2007年9月,冯丽丽听说下洼村的王玉涛病了,连忙放下手里的活赶去看望。王玉涛6岁时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后,王玉涛一直和年迈的爷爷在一起生活。
冯丽丽:最小的时候他奶奶活着,他奶奶照顾着他。他奶奶现在死了,就由我处理了。净整这个猴子玩意,整个一个盆朝天碗朝地。农村就这样是吧,过日子嘛,稀里糊涂。
由于父亲常年在城里打工谋生,王玉涛更是很少见到父亲。
记者:你爸爸多长时间回来一次?
王玉涛:那可说不准,他快了还得几个月,晚了得一年。
记者:印象当中妈妈长的什么样?
王玉涛:挺高个,和冯姨似的也是长头发。我听别人说她长的好看,我也忘了她长的啥样。
王玉涛家的房子建了一半就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积蓄。父亲继续进城靠打工挣钱,临走时说好三个月回来,可这一走六个月过去了,王玉涛至今还没有父亲的消息。
王玉涛:他要长时间不回来,我就怕他出啥事儿。这长时间不回来,就是怕他出事儿。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