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论文曾被德国导师全篇否定
2009年08月05日 09:03凤凰网专稿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相关标签: [开卷八分钟] [梁文道] [季羡林]

正在加载中...

凤凰卫视8月4日《开卷八分钟》 以下为文字实录:

梁文道:昨天我们说到,季先生做的东西,并不是我们过去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国学,那么他到底做的是什么呢,那么钱文忠就说了,他做的其实是一个关于印度古代语言研究,这是他最重要的关怀,可是问题是,我们要注意这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就这么说的一个语言学的研究,当然这个底子是一个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底子,什么叫历史比较语言学呢,这其实是主要在德国发展出来的一套学问。

那么这种学问就是透过把不同语种的罗列,最好是同一个系统的罗列,比如说印欧语言这是最有名的,在这样的罗列比较之下,去摸出掌握出每一种语言自己的一些语法的特色、文法的特色、声音变化的特色,然后掌握出它的本质何在,甚至最后能够推导出哪一个语言先,哪一个语言后,语言的根源问题,那么这套语言学,后来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利器,你掌握这个利器,这个工具可以干嘛呢?

可以干的就是用来研究别的相关的历史问题,文化问题了,那么正是在这一点上面,我觉得季先生做的是非常非常精彩的,所以我再重申一次,我也是个外行在外面看。而做这样的工夫,其实是需要一个非常严谨的态度,季先生去世之后,很多人就说以后我们没有大师了,为什么呢?

我们就说,我们以后没有这样的土壤了,没有这样的气氛了,那么到底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土壤、气氛才有大师呢,我觉得不要光讲大师,你不算是大师的话,你也得有一些基本的严格的要求,这个要求该严格到什么地步呢?

我举一个例子,我手上有一本书,叫《季羡林谈师友》。这是一个编选的一部文集,那么其实里面很多文章都是季先生别的散文作品里面,他谈到他的师长、谈到朋友就抽出来,变成这样的一本集子,那么在这本集子里面,其中有一片它叫做《遥远的怀念》,其实是来自季先生《留德十年》那本书里面的部分。

那么在这里面,他就讲到他当年的导师,瓦尔德施米特教授,那么他就说到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怎么样教他们呢,他说瓦尔德施米特教授的专门研究范围是新疆出土的梵文贝叶经。

那么他的教授博士论文,还有在大学授课资格的论文,是两本厚厚的大书,说到这儿,要补充一下,那么我们很多中国人大家不知道,在德国,比如说在中国,一般来讲的话,就是像英、美、日学,就是你取得博士学位,你就基本上在大学有去教书的资格了,可是在德国不同,你有了博士论文,取得博士学位之后,还不行。你要另外再交一个论文,去取得一个叫在大学授课的资格的论文,由这两大本论文,他的老师就形容,里面的材料异常丰富,处理材料的方式极端细致简言,一张张的图表,一行行的统计数字,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令人头脑昏眩,我虽然一向不能算是一个马大哈,但也从来没有想到写科学研究论文,竟然必须这样琐细,两部大书好几百页,竟然没有一个错字,连标点符号还有那些稀奇古怪的特写字母或符号,也都是各个确实无误,这实在不能不令人感到吃惊。

然后他又提到了,他自己当年教了一份功课,他教功课怎么教呢,他说他当年的博士论文前面,他觉得要写一篇有份量的,很长的导论,然后写了之后,觉得自己非常得意,那么交给了老师,看看老师大概一定很欣赏,隔了一个星期之后,这位老师在研究所内,把文章退还给他,脸上含着笑意,也没说话,他就觉得情势有点不妙,打开稿子一看,这整份论文老师没改动任何一个字,只是在第一行,第一个字前面画上一个前括号,在最后一行,整篇论文最后一行的最后一个字的后面,又画一个括号,也就是说把整篇文章括号起来了,把整篇文章括号起来了,代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全部都不存在了,为什么全部不存在,意思就是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消灭掉了。他说我仿佛当头挨了一棒,这时候教授才慢慢开了口,你文章费劲很大,引述不少,但都是别人的意见。

所以你看又要有创见又要很严谨,我觉得在我们今天不要说做学问的人,我觉得我们一般人,都应该要学习这样的一种态度。实在说起来是让人非常非常的惭愧,我们今天的学风跟文风,比如说要了解到,他这种做学问的方法,你随便看他任何一部书,都能够非常清楚的感受到,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德国性彻底性的做法。

比分说像他的晚年最后一部巨著《糖史》,这个糖是吃糖的糖,砂糖的糖,然后在这个《糖史》里面30多万字,两卷,非常厚的一部巨著,里面罗列出来所有的几乎他能见到的关于中国历史上对于糖的记载,那么写的是非常非常细密。

然后,他就回答自己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我要先把资料都收集罗列在一起,然后再进行分析,写成文章呢,有些学者不这么做的,他们写文章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材料,同样可以写的精采。他说我对这种做法不加判断,我用现在做法,原因不深奥,这是为什么呢,就是说把资料完整抄下来,那么可以避免见首不见尾的弊病。如果有读者愿见神龙全貌,还可以回头去看我抄录的比较完整的资料,而且他说我这样子做,有意学习陈寅恪先生的做法,有些文章陈先生总是先罗列资料,再对资料进行分析评断,像剥春笋一样,越剥越细,最后画龙点睛,点出要害,到了这个时候,读者就会豁然开朗,或者小吃一惊。

要了解到这样的一个做学问的方法呢。其实季先生这部书里面,这套文集里面,有很多的现成的例子,比如说其中一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那么大乘上座部本来是一个,这个我明天还会继续跟大家接着说,但是我现在想提醒就是,他为了要研究这个问题,他就想办法把所有资料先比对、罗列,然后找出里面的细节的差异,然后才去做一个判断。

我想想看像我们今天,我们很多人,不要说罗列资料,给你资料你都不看,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写文章要回忆人,比如说我们关于季先生,最近种种的讨论,我就发现很多人在打口水战,比如说看了谁写的一个什么东西,他不同意,最后你仔细看,它根本没看人家的文章,光看了一个题目,或者看了一段,就完蛋了。

《开卷八分钟》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周一至周五 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 00:25-00:35

声明:凡注明“凤凰网”来源之作品(文字、音频、视频),未经凤凰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凤凰网”。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