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开 让我们看看80年代的“群聊”圈子
2009年01月06日 15:22凤凰网专稿 】 【打印

(主持人)梁文道:最近很多人都在怀80年代的旧,这是因为80年代是运动时期结束之后的第一个10年,也是改革开放的头一个10年。特别是对一些读书人,或者喜欢亲近文化的人来讲,80年代太特别了,是一个思想、文化的解冻时期;再加上这些人自己都爱写书,喜欢说话,所以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有那么多在讲80年代的书纷纷出炉。

但是我觉得从深度跟广度来讲,目前还见不到有一本像查建英编的这本《八十年代访谈录》这么好看,这本书已经是前年出版的了,我现在手上这一本是香港的定版,也是全版。里面最主要就是把一位电影导演刘奋斗他的访谈放回去了,因为原来据说在大陆过不了关,砍的太多,干脆把刘奋斗这个章节全部抽起来。

说起来查建英她固然是80年代的过来人,而且她特别的早熟,不只是小说写的好,后来用英文写的很多(Now Fashion)一些的作品也写的非常非常的精致出彩。那么这一本书里面她访问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她一些老朋友,也都是80年代文化上一些响当当的人物,或者一些弄潮儿,或者应该这么讲,几乎都是。

查建英的《八十年代访谈录》

看这本书,或者看很多谈80年代的东西的时候,我有一个特别强烈的印象,就是那个80年代上接70年代,整个这20年似乎是一个聊天的时代。什么意思呢?就是说70年代或许还有一个很强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在上面压着,但是底下大家已经会自己去找空隙聊天。80年代的时候,我们现在想起来不要以为就是一帆风顺,前途一片光明,不是的,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插曲。

比如说一下叫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一下闹这个、一下闹那个等等等等,但是民间这个聊天的气氛越来越浓厚,那么什么叫聊天的气氛呢?我的意思指的是当时的这个文化圈、学术圈、思想界的人,好像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有空,特别有时间。常常就挨家挨户的串门、聊天、侃大山,一谈谈到深宵,甚至是干脆在人家家里头睡上了,住上了一夜。

这本书里面几乎每一个人都提到了这样一个经历,这是一个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一个现象,如果将来我们能够用一个比较严肃的态度,比如说做知识分子社会学或者知识史的研究的话,研究这种串门的,或者是口述的这种文化,它的散布,它怎么样结社,这样的一个过程应该是很有趣的。

比如说这里面访问文学评论家李陀的时候,李陀怀念起80年代,他就说跟今天对照有很多区别,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区别我觉得就是聊天聊出来的东西。他就说了,那个时候重友情、朋友多,而且都是那种可以肝胆相照的朋友,可以信赖、可以交心。

那时候的朋友信赖到什么程度?有没有个尺度?我觉得有,就是可以争论,你的朋友是可以争论的朋友,不是一般争论,而是凑到一起以争论相激,以争论为乐。或许就是因为这个理由,为什么这本书里面很多人,我现在看到,查建英跟他们,像她跟甘阳、李陀,立场都不一样,但是还能够谈的下来,虽然常常可能会有一些很激烈的争论,但是就是仗着当年交下来的友情。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