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回忆“国门初开的岁月”
2008年12月16日 16:02凤凰网专稿 】 【打印

朱文晖:《开卷八分钟》,各位观众好,现在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纪念马上就是要来到了,那么我们今天选的书是原国务院副总理长期主管外经贸工作的李岚清最新出的书,叫做《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谈的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五年,他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中间涉及到大量珍贵的史料,包括一些批文,还有一些珍贵的照片,还有其他的一系列档案。

我们打算分两集来讨论这一本书,第一集我们介绍全书,第二集就是针对广东和经济特区进行专门的讨论。其实第一集我们开始看到,在前面是作者与编辑的对话,话中谈到了著书的初衷以及全书的总体结构是怎么一个情况。我们看到在书中他提到一些问题,为什么会提到这些问题,就是相关的人士找到李岚清,他提到要他写一下过去这三十年的对外开放。

他说这个问题一下就把他拉到了过去熟悉的领域,包括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引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我有责任把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所开创的对外开放的伟大事业,哪怕是零星的点滴都记录下来。”

在为什么不写决策层的经历而写对外开放初的事,大家也非常好奇,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只写的是前五年,而没有写他90年代当了国务院副总理以后的一些事情,他说这些事情还要留待以后的历史再去写。这里面他特别谈到,就是纵观中外历史,对外开放,国则兴;闭关自守,国则衰。所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首先要把这一段创业史尽可能的详细记录下来。

讲到历史既要有主要领导人的决策、言行,也有各级干部贯彻执行的过程,还有第一线创业的故事,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所以作者觉得有责任把国门初开岁月中知道的和亲历的事情写下来,党的第三代中央集体的领导继承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所做的工作,会有别人来写的。

那么在问到作者他如何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的时候他谈到,有几个年份特别重要,一是1978年开始探索对外开放,接着试办经济特区;第二是1984年邓小平对特区给予肯定,开放了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三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浦东开发开放,实行沿边开放战略,对外开放全面推进;第四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放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那么下面的这个问题就是,后来很多走向中央领导岗位的人,在这一个期间都在对外开放的一线工作,从实践中加深了对对外开放的理解,得到了锻炼,对学校、对个人。那么对个人来说,对外开放是一所很大的学校,他自己也是有这个深切的体会。

这本书有没有特别之处呢?是作者亲历和知道的一些事情写下来的,所以他是尽量用讲故事的方法,试图用一个一个故事串联起来,还原成那个年代邓小平领导大家冲破阻力,突围开放的一部分历史。作者说他是一个参与者、执行者,因此中央决策层的事,在当时来说,有的是知道一些,有的不知道,他只能写他知道的一些事情,肯定也是不一定全面的。

那么为什么这本书要叫《突围》?他在回忆的过程当中,是有一种感受日益加深,这就是对外开放初期僵化的思想观念,传统的体制机制以及国力、家底都很薄弱,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手脚。对外开放每迈出一步都要冲破重重阻力,打破许多条条框框是很不容易的,甚至还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风险。邓小平突破左的思想禁锢,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杀出一条血路,开辟了对外开放的时代。

为什么作者要亲自来搜集很多资料,尤其是反复考核一些材料呢?据回忆,作者在最开始的时候是一口气写了十多万字,但是然后再根据这些回忆和有关的线索,去查实和核证相关的文献档案,对草稿进行修改,形成了第二轮稿。进入编辑阶段,又搜集和整理了相关的图片,甚至专门去访问有关当事人的事实进行核对,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有进一步跟踪和发现的史料,引起了新的回忆,进行了最后的补充。

他谈到,悠悠万事,唯此唯大;国之兴衰,在此一举。对外开放是一项强国富民的大事,第一位就是史料的可靠性,从改革开放中他特别谈到了这部书是要向60年代以后的青年所著的,因为他们当时年龄很小,我想包括我在内都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因为在80年代初期我们都还很小。但是从这部书的过程当中,我自己感觉是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个书中我自己感觉它既是一个严肃的历史,又是一个活生生的故事,其实从我们这代人看起来,确实有非常大的感触。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