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梁文道:如果你大学的时候念的专业是哲学的话,你去看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你一定觉得很惊讶,为什么这本书是哲学书呢?它看起来完全不像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哲学。然后回想起来,想想看,以前你读过的哲学史的教科书,哪怕是一些很有名的著作,你都会发现在那些书里面,《沉思录》乃至于整个罗马帝国时代的这些哲学都不被当做哲学,或者起码是不重要的哲学。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起来完全不像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哲学,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哲学,是一种很严密的逻辑的体系,要有论证,处理一些我们所谓很专业的哲学问题,比如说理性的限度在哪里等等。可是问题是,奥勒留这本书它就只是一连串的人生的格言,甚至有时候像心灵鸡汤,它在教我们怎么样为人处事,它在教我们面对逆境怎么样保持达观,它在教我们怎么样面对自己的生与死、病与痛。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样的书能够叫做哲学书吗?其实说到这里,我以前也有同样的疑惑,我以前是很看不起这一批哲学家的,直到我认识了一位法国的思想史家,法国的哲学史家,叫做Pierre Hadot,哈多特,这位哈多特先生是法兰西学院的退休教授,在欧洲思想史上面的地位相当崇高。
因为他可以几乎说他跟他的一些同事们、同伴们,重新发觉出了马可·奥勒留,乃至于整个罗马时期的这批思想家,这批哲学家他们的地位出来,同时还让我们看到一种我们今天的人已经非常陌生的一种对哲学的看法,一种对哲学的观念。
Pierre Hadot他有一本书,一本专著相当的精彩,就是专门研究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的,叫做《内在的城堡》。这本书也是一个改变了大家对马可·奥勒留的看法的一本书。根据Pierre Hadot他的理解,马可·奥勒留这本书乃至于整个古代的希腊、罗马哲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今天是忽略掉的。
什么东西呢?就是哲学不是一个书本上的、书面上的一个学问,哲学是什么?哲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此话怎讲?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大家都知道,西方最重要的源头的哲学家就是苏格拉底,我们今天研究苏格拉底的思想是透过柏拉图的对话录,我们就想办法想分析出苏格拉底对政治哲学有什么看法?苏格拉底的美学是什么?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是什么?想去研究他的哲学观念。
可是对当时的人来讲,他们注意到苏格拉底的未必是他的哲学观念,而是他做人处事的方法,苏格拉底怎么样做人处事呢?各位想想看,苏格拉底是一个有事没事儿喜欢跟人聊天的人,喜欢跟人瞎侃的人,喜欢跟人家辩论的人。比方说,看柏拉图的对话录,有时候他是这样,比如说在路上,街上闲逛,看到那不是谁吗?一个好朋友吗?比如说窦文涛。
哎,文涛,怎么样?今天天气不错,出来逛逛,好,我们一路散布,一路聊吧,聊什么呢?我们今天来谈一谈什么叫做正义。是这样的,苏格拉底的生活是这样的生活,他不是很注重外在物质享受,有事没事儿就跟别人聊这些问题,聊一些事关重大的,起码他觉得这么一些的核心的问题。
所以在当时的人来讲,哲学是什么?哲学首先是一种指导我们生命目标在哪里?我们怎么样做人处事?然后当我们学一套哲学的时候,我们是会被他改变我的生活方式,我的生活风格的。所以在希腊跟罗马时期,这些它不止是一套系统的学问,它当然有这一面向,但是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面向,就是他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南。
怎么讲呢?方便我们中国人去理解的话,我们可以这么来比附一下,比如说像中国的儒家,从严格的西方的现代意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儒家哲学好像不是很系统的哲学,但是儒家是不是一套做人的方法呢?是吧?但是它又不仅仅是一套肤浅的心灵鸡汤,它还包括一种精神境界的修念。
又比如说像佛学,这些学问就相当于古希腊、罗马所讲的哲学了,所以古希腊、罗马时代的哲学其实是一种精神传统,有时候甚至像是宗教传统,在这样的传统底下,比如说影响奥勒留最大的,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葛派哲学它每一代,几百年来,每一代哲学家它不会想说我要自己扬名立万,建立我自己的理论,写我自己的大书。
他要怎么样呢?他想办法去注解,上课的时候解释前辈留下来的经典,然后他可能有侧重的重点不同,大家各自发挥,然后主要是希望大家学到这些东西之后,还把这些东西应用在生活上,甚至是修行上面。就像佛学,2500年来有不同时代的一些高僧大德出来,改变了一点点东西,但是仍然是保持在那个源流之上,这就是古希腊、罗马的哲学。
这样的哲学,它有时候甚至是能够表现出来的,外在是看得到的,什么叫外在是看得到的呢?就一个哲学家,你如果过一个哲学家的生活,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过一个出家人的生活。特别是在罗马时代,好的哲学家,特别是斯多葛派哲学家,他们特别强调什么呢?特别强调物质生活很简朴,绝对不睡高床软枕,然后尽量穿衣服要朴素一点,而且大部分人都是剃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