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景行长安街:高考改革需要“吃螃蟹”的勇气
2007年06月12日 10:10凤凰网专稿  【
相关标签

声明:凤凰网独家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曹景行:欢迎来到长安街,共同关注中国的事态发展。我们知道这几天正好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但是今年的高考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有一千万考生进考场,同时又是恢复高考三十年,所以在今天这样的时刻,我们的焦点话题就是高考。

请到的嘉宾中,杨东平教授研究教育学,是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所长。汤敏博士,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我们请汤博士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他跟中国的教育有关。大家都知道,当年关于中国大学扩招的问题,是汤博士积极地加以推动,并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教育。

我们今天在这个场合来探讨中国的高考和高等教育。如果说高考三十年这个题目,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我想不必太多讲,但是现在更关心的是中国从1977年恢复到高考到现在,这样的体制基本上延续了三十年了,好象已经到了再次进行改革的关口了,甚至有一些看法,说不改不行了,非改不可了。这个原因到底在什么地方?

"应试教育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公害"

杨东平:我想主要是由于当年中小学应试教育已经成了一种社会公害,无论是最上层,还是普通的家长学生都受不了。这对整整一代人的培养或者身心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

应试教育这个现象在八十年代叫片面追求升学率,到九十年代正式命名为应试教育,它的概念是说为考试而进行的教育,所有的中学教育为了高考而进行,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完全违背了教育的规律、教育的宗旨。

曹景行:当年中国大学招生的时候,我当时觉得是不是这样的话考大学就容易了,因为当年77、78级的时候,我记得好像是百分之几的录取率。

杨东平:3%到4%。

曹景行:那个时候的压力好像比现在小一点,现在已经超过一半的录取率,这么高的录取率,高考反而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且这个压力不仅学生有,而且成为整个家庭、整个社会的压力。

汤敏:如果说扩招之前,大家更关心能不能进大学,现在我们扩招了以后,就要竞争好学校,好专业,好地点。我们现在只是20%的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但在日本美国是百分之六七十、七八十的适龄青年都能进大学,他们的竞争也是非常强烈,因为好大学毕竟是少数,所以竞争是永远存在的。

我们要“知识水平考试”还是“能力水平考试”?

汤敏: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把高考作为唯一的判断模式。我们需要一个非常活跃的、知识丰富而且能够应对变化的人才。我们用高考这种唯一的手段挑选人才加以培养,送到社会上去,很可能未来在国际竞争上我们要落后,所以我觉得还不仅是家长、学生压力大的问题,还有我们国家未来的人才问题。我们要建设创新社会,现在这套方式很可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甚至把很多创新人才排斥之外了,这是一个最大的危险。

杨东平:我想现在考试制度,大家公认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弊病,一个是叫一考定终生,就是一次性的书面考试,决定终身命运,这个可能是不太可取。就像刚才汤博士讲的,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中学累积的学习成绩、各方面的表现、各方面的特长表现不出来。另外一个,一张卷子考所有的人,一千万人就用这一套考卷,不利于识别和鉴别不同类型的人,所以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是非常多的。此外,考试的内容是知识水平考试,主要以记忆性的知识和解题技巧为主的,而像SAT国际通行的能力水平考试,不是考你的记忆能力,是考你的思考能力、逻辑能力、分析能力。我们国家公务员的考试也是一种能力水平考试,可是我们的高考还是知识水平考试。

曹景行:三十年来,和我们当年读大学考大学相比,现在的高考对家庭造成更加沉重的负担,现在很多的普通家庭,为了自己的子女能够读大学,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甚至包括学什么班也是为了进一个好的大学,这样一系列的教育模式出来以后,实际上使教育变成家庭一个很大的负担。现在有人认为家庭资源的一半可能都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这不正常,我想没有一个国家会有这样的一种资源分配。如果从小学开始就是为了考试的话,就把人变成一个模式了。

汤敏:考试机器。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编辑: 罗昀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