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信:民进党形象受损 短期内难再执政
2008年11月07日 08:55凤凰网专稿 】 【打印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禁用脚本或者您的Flash播放器版本较低!请点击这里获取最新版本。

闾丘露薇:在台北的现场,我们请来的是杨锦麟先生还有胡忠信先生,这里要感谢胡先生,因为他是来临时救场,我们预告的这个嘉宾邱毅,他说为了自己的安全起见,他宁愿今天晚上是呆在家里面。

想请教一下胡先生,您也说其实过去这30年你们也是经历了这样的街头运动,是看的很多,今天我们可以看到胡志强先生他就说,他给人吐了口水,但是他说这是一个双输的这样一个局面,他觉得非常非常的心痛,好像台湾是回到了30年前。您作为一个台湾人,看到这一切,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胡忠信:当然,胡志强市长的感受我可以理解,这一次真的是双输,这个不管是国民党或民进党在整个国际形象,包括跟两岸关系是重重的重挫,这个重挫是非常不幸的。我也必须坦白讲说,民进党这一次所发动的群众抗争是正当性不足的,像昨天晚上在晶华饭店,事实上我周五也跟陈云林先生吃饭,周五是没问题,到晚上,我认为是不幸。

我要先指责台湾的治安当局,事实上包括马英九本人,他并没有处理好,因为我所知道,因为我昨天晚上半夜也跟国安单位联络,事实上这是来自马英九的策略,他只是说警察维持治安要温和。你想,现场只有两、三百人,公权力是要落实是不容挑战的,第一点,领导者的威信受损;第二点是,民进党要回到他的群众运动是可以的,事实上遵守法律秩序以及言论自由表达,它有一个非常微妙的动态平衡,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

蔡英文领军绿营围城滋事失理性

胡忠信:蔡英文主席说,这次是理性的、和平的,她承担责任,事实上今天是非理性的、也是暴力的,而且她不敢承担责任。兵法说要能放能收,把刀从刀鞘拿出来了,能不能放回去,怎么退场?战争是要退场,群众应当退场。我不知道目前会怎么收场,如果今天到了晚上晚一点发生更大规模的冲突,这对民进党未来的定位,如果他回到群众运动的老路,那人民会说,因为大家都在看,那么你为什么不能提出方向呢?不能在体制内进行你应该有的权力斗争呢?这对民进党在陈水扁的贪腐以后,是雪上加霜,更大的挫折。

我是一个至少对民进党的朋友非常熟悉,今天他们所作所为,事实上是就像一只船出港了,不知道向哪里走,你想,一个人、一个党没有目标,走的不够远。所以今天也是对民进党来说,也是一个形象上的未来发展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他退不回去的话,那么他肯定就会继续成为在野党,在短期之内很难再度执政的。

闾丘露薇:刚刚听完胡先生的这样一个分析,想请教一下杨先生,那么您的观察来说,在看到了今天的,从昨天到现在这些天的这样一个行为之后,包括看到这个马英九今天表现出相对强硬一点的这样一个状态,你对于马英九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您的观察是怎么样?

绿营围城滋事 马英九之过?

杨锦麟:很多台湾的朋友在谈论这个事情,都批评在昨天晶华饭店前面的暴力场面来讲,执法不力,就是那个公权力的张扬不够有力度,致使出现了那么大批工商界人士的来宾,被围困了8个小时。那这个过程我觉得一直好像也比较符合马团队一些特色,施政的特色,这重视都不够,酿成了一个比较大的长时间的困扰之后,才做出不得已的这么一个今天马陈会时间、地点的改变,这是亡羊补牢。

亡羊补牢的过程中,他又非常的强调,非常的做很多解释,是尽管他震怒了,他动怒了,他有一个握紧拳头的立场来宣誓,但是来的比较晚。同时我觉得也就给民进党的大规模的游行、围城,制造了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这么一个机会。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知道民进党这一次对马英九这次的批评,当然慢慢会在台湾内部有更多的发酵。

但是我们看到今天来讲,民进党作为一个在野党,失去了他执政的权力之后,他又在立法机关里面又沦为少数,他没有办法参与或者介入所谓的监督这次两岸两会协商的过程,他体现了非常典型的集体的政治焦躁,而这种政治焦躁以及群众的不明真相,对真实信息的无从掌握,在不同的错误性的支配之下,在少数政客的煽情之下,也就酿成了今天在台北街头这些脱序的、流血的场面。

如何解读台湾绿营非理性滋事行为?

杨锦麟:我们知道,刚才胡忠信先生讲的,任何一个群众运动都有一个退场机制的问题,民进党现在爽在蔡英文一呼百应,他们作为民进党一个新的共主的同时,她必须考虑到民进党本身以及台湾整个进制民主化的一个形象,会不会受到什么样的损害。民进党既然找不到新的形势之下的两岸关系政策论述的方向,那么他势必然也被迫的迁就民粹政治的一个诉求,被迫的转移到他过去的政治抗争的场景,那么一直到街头的抗争。

由于台湾的马团队执政以来,或者经济上的问题,在政治上的问题以及朝野之间沟通问题,另外在这个问题上,都会在陈云林这次访台,找到一个新的切入和一个引爆点。这也就是这些天来,由极个别的暴力团体的一个抗争,发展到民进党组织的大规模的围城示威,那么他从内来看,他有内在的逻辑的必然性。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