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变幻大王旗——奥巴马的白宫之路 第二集:
核心内容:从衣衫褴褛、戴着镣铐等待出卖的奴隶,到西装革履地向公众大谈美国价值观的贝拉克·奥巴马,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耐人寻味的,但这种变化并非由我们多数人想象的由血雨腥风的暴力反抗带来,相反,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社会自身,或者说白人主流社会自身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机制。 |
蓄奴:在道德和利益间纠缠的白人
美国黑奴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众多移民之中,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清教徒,是美国精神的主导。说来让人匪夷所思,清教徒之所以远赴重洋,动机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在新大陆建立一个信仰自由的乐园,传播文明火种,为上帝增添荣耀。今日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就是他们在饥寒交迫,立足未稳时建立的。这些有着极高道德理想追求的人,压根没有想到数年后会与“蓄奴者”这个词发生什么联系,在他们的祖国,更没奴隶制传统。
在他们到达北美前不久。1619年8月,约20名黑人被一名荷兰船长带到了詹姆斯敦,这是史料记载的第一批到达新英格兰地区的黑人。两个原本毫不想干的群体就此相遇。读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20多名黑人便是北美大陆的第一批奴隶。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抵达北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黑人都不是奴隶身份,而和白人契约工的地位相当。在1623、1624年的两次人口统计中,他们被列为“仆人”。他们在契约期满后便可获得自由,有的甚至分到了土地。一开始,英国人除了对他们的肤色感到不适应、反感以外,并没有其它举动。
那么,为什么后来白人改变了主意,建立奴隶制呢?其中原因很复杂,但归根结底是一点--利益驱动。
1620年,当第一批前往新英格兰的移民乘坐五月花号到达时,时间已是冬天,刺骨的寒风侵袭着空无人烟的新大陆,将近三个月在茫茫大西洋上的漂泊,已使得这102名清教徒疲惫不堪。眼前这般情景,更让绝望情绪迅速蔓延,内心中对宗教理想的追求迅速被更加现实的生存考验所替代。到处都是可猎取的野生动物,然而他们缺乏足够的工具和体力,谁是谁的猎物还是未知数。他们从英国带来了足够的钱,可钱又有什么用呢?土著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时代,花花绿绿的票子,真能从印第安人那里换来皮袄和烤乳猪吗?毫不夸张地说。对于移民来说,除了内心里还保留着文明世界的火种,他们的周遭和原始社会没什么两样。仅仅一个寒冷的冬天后,就有58人死了,再过半年,最初的102人只剩下了44人。
后来的移民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大体情况相当。那时,一个移民家庭要想生存,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不是工具、不是技术、更不是存款,而是人力。我们想象原始社会的情景就能明白:人多力量大,至少在殖民地的草创时期是一句真理。随着移民潮的兴起,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就越来越多,从而催生出了奴隶制。弗吉尼亚成为第一个将奴隶制合法化的殖民地。
但这里仍有个疑问,为什么是黑人成为了奴隶,而不是欧洲人、印第安人?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肤色,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其实,这个原因不是主要的。
早在英国人向北美移民前,黑人奴隶贸易便已经开始了。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海外殖民地扩张,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便从西非沿岸将黑人运送到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到了17世纪初,英国移民来到北美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仍主导着大西洋的奴隶贸易。换一句话说,对于那些想要寻找充足廉价劳动力的移民们来说,黑人奴隶已经是现成的了。至于为什么同样是弱势群体的印第安人没有成为奴隶,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移民们看来,习惯于游猎生活的印第安人,根本无法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植园生活,劳动效率低下。
利益驱动着移民建立奴隶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利益面前,放弃了对道德的追求和人性的反思。1640年,北方的马萨诸塞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史密斯的船长去非洲西岸送货,这本是一趟平平淡淡的旅途,然而不知怎么的,船长回程时突发奇想,决定抓几个黑人回北美出售。为了赚取最大利益,省下一笔中介费,他没有去当地的奴隶交易市场,而是亲自去抓捕,他带了几个船员,突袭了一个小村落,那些毫无防备的黑人,立即成为了战利品。在当时,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非洲西海岸每天都有这种悲剧发生,连黑人自己也参与其中。然而,船长却没能实现发财美梦,非但没有暴富,回到马萨诸塞后的史密斯立即遭到逮捕,马萨诸塞当局将黑人释放,并用公款遣送回非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