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莫干山会议召开 蓄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008年11月06日 13:57 经济观察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黄江南说:“浙江经济研究中心承担办会解决了两大难题。一是地方;二是政府研究部门,从而有了合法性。原来只有报社。中国的事儿,得民办官助。我们要找官方支持。”

青年还是中年?

“中青年”、“中老年”,现在人们叫得顺口。在中文中,过去只有青年、中年、老年。对此,张钢认为他有发明权,“会议起个什么名字呢?青年?我们当时30岁左右,不是了;中年?不甘心。我记得特清楚,在月坛北小街的办公室里,有一张行军床。那天我躺在床上,屁股冲着墙,脚翘在墙上,身子在床上,我猛一翻身,叫‘中青年’!后来有人说,‘还中少年、中老年呢’,我们不管,就叫‘中青年’!”就这么定了。会议的全称叫“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谁上莫干山?

参加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24人,他们是由会议筹备组根据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1300余篇应征论文挑选出来的。在选拔过程中,不讲关系、不讲学历、不讲职称、不讲职业、不讲“名气”,凭论文水平确认代表资格。这,也构成了莫干山会议的辉煌。

朱嘉明、黄江南、张钢商量要在报上征文,以文选人。于是在几家报纸发消息,1984年6月12日的《经济日报》有一条新闻,标题为《本报等五单位将召开中青年经济学术讨论会,广泛征集论文邀请入选者作为正式代表出席》,内容如下:

本报讯《经济日报》、《经济学周报》、《世界经济导报》、《中国青年》等报刊和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将于9月上旬在浙江省联合召开“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讨论的中心内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本月中旬开始,向全国广大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广泛征集论文。论文入选将作为正式代表应邀出席会议。论文写明“九月征文”字样,寄北京市《经济学周报》社。论文不超过八千字,提纲不超过一千字,并请写清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和工作单位。

就是这条200字短讯,吹响了一个摧枯拉朽的集结号。

张钢说:“会议筹备组由《经济学周报》承担日常组织工作。还有论文组,审阅应征的所有来稿。临时办公室设在中组部招待所。论文组组长是王小鲁,副组长是周其仁。他们一篇篇过,嘉明把关。当时我们定了一个原则,一个省选5人,共150人。选文章的过程中,针对郭凡生的反梯度理论,论文组发生了争执,最终,他还是被选上了。他也是从这次会上崭露头角。根据论文,最终选中了124人,其他26人是原来的经济圈儿固有的人。最终,150人+10个领导小组成员+记者组10个,因为在莫干山开,多给了浙江10个名额。”“天津《开发报》一个女记者哭闹着要上山,(周)其仁死活不放。后来实在不行,让她上来一晚上,第二天必须离去。总之,非常严格。”

黄江南则说是,“一位民族学院的女士,在山下哭了好长时间,非要上来。阻挡她的人说,你又不是发起单位的,又没有论文被选上,凭什么让你上。结果她说:‘我也是搞改革的啊!’挨不过她的执拗,就说让她上来呆一天就离开。结果她留了下来。”

朱嘉明回忆,“报纸发布开会并征文的消息后,全国影响震撼。不断扩大阅稿队伍,高梁很卖力气,还有蒋跃、张少杰。先看文字,不看作者,选文章时再看地点,平衡地点、题目。比如,讨论价格改革的比较多,从中挑选,再考虑地区。张维迎提交的是价格改革的文章,一开始没有被选上,后来又被选上了。郭凡生因为反梯度理论,脱颖而出。”

朱嘉明在8月13日、14日的日记中都记有:“晚上在《经济研究》讨论九月会议名单”。一经敲定,立刻通报。

1984年8月25日《经济日报》报道:“截至8月15日止,会议筹备组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一千三百多篇论文。论文作者有从事理论研究的专业人员,更多的是在各条战线基层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理论研究的同志。……有的作者还附函叙述了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探讨的情况,表达了他们关心四化大业愿为改革献计的强烈责任感。”

  共有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频道头条 Big News

手机上看新闻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