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楠:与石达开的九江之战,是曾国藩自己所说的平生四大耻辱之一,在兵败之际,曾国藩给咸丰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其中有一段话,看得连皇帝都为之落泪,他说每逢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见贼帆之上驶,则绕屋彷徨。作为石达开战场上的对手,可能是人生的一种不幸,但是对曾国藩来说,这不幸之中又有万幸。因为这个让他寸心欲碎的人并没有在太平天国呆太长的时间。1856年9月太平天国发生内乱,洪秀全导演了王杀王的闹剧,在这场称为是“洪杨内讧”的前期,北王韦昌辉呢诛杀东王杨秀清,石达开在外地袖手旁观,后来韦昌辉又杀掉杨秀清的部属2万多人,石达开还是没有阻止,等到事情越闹越大,石达开才赶回天京。责备了几句韦昌辉杀人太多,不料杀红了眼的韦昌辉,将石达开的家属也全部杀害,那么这么一来,在内讧中一直没有出手的石达开,终于按捺不住,将韦昌辉诛杀,一是为自己的家人报仇,二是把这场内讧画了个句号。但是刚刚成立的太平天国,哪里禁得起这么的动静的折腾,首义六王,只剩下一个天王和一个翼王,一个巨大的烂摊子该如何收场呢?
解说:天京事变后的石达开并没有马上离京出走,而是回到天京主持朝纲,并且得到底下群臣的极力拥护,但越是这样,天王洪秀全便越是害怕,害怕石达开成为第二个杨秀清,生性多疑,如今已是杯弓蛇影的洪秀全再出昏招,分封他的两个哥哥为新的王爷,钳制石达开的工作,这一招是洪秀全为自己酿下的一杯无法下咽的苦酒。
张铁宝(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石达开来讲,就面临着三种选择,一种选择如果他还继续留在天京,就是逃脱不了东王和北王被杀的这种可能,而且可能性非常之大;第二种可能就是取代洪秀全,自立为王。那么这个有违于中国传统的,中国的传统,因为石达开毕竟是个知识分子,也有违于传统文化对他的影响,他不能也不会这样去做,那么除此两策之外;第三条路就是离京出走。
解说:1857年6月,石达开带着一些亲信离开南京,沿途张贴告示,表明了自己受到天王猜忌,无法立足,只能离开的状况,并对太平军将士发出邀请,愿意跟他走的可以加入,还是反抗清妖,还是太平天国。这么一来,石达开凭着在军中良好的威望,沿途竟然吸引了二十万左右的将士加入,无论如何,从客观上来说,石达开的离开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实力。正是这一点,成为后来人指责石达开的目标。
崔之清:你自己要开地盘,要割据,另立一个山头,表面上是太平天国,实际上是跟太平天国争夺资源。他跟他们讲你们谁愿意跟我走的,我们就建功业,不愿意跟我走的,你们辅佐天王,讲得很好,实际上他到处拉人。
解说:石达开出走以后,洪秀全似乎意识到事态的严重,在群臣们极力的建议下,他才撤掉了两个哥哥的王位,并且镌刻翼王金牌遣人送给石达开。洪秀全的这种做法,简直像哄小孩子,当然没有劝回石达开,从此以后,石达开与太平天国两不相干,形同陌路。
张铁宝:我们来讲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石达开的出走,应该来讲他本人并不负什么责任,也是唯一正确的一种选择,我们要给予正确的定义,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石达开的出走,错误在洪秀全而不在石达开,但是石达开要承担的是什么呢?他出走之后,虽然还是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但是他完全置太平天国的利益于不顾,这是后人不能原谅的,你看当时天京告急、句容、溧水危急,天京出现那么危急的情况下他置之不顾,你看九江形势那么危急,因为守江的首领林启荣不依附他,他也完全放任不管,他当时那个形势,另外陈玉成在湖北作战形势非常危急,他完全可以伸出援手,支持陈玉成或者支持林启荣,他为什么就没有前期的那种雄才大略,那么大的雅量,把太平天国利益放在第一位呢?而仅仅因为这种负气,认为天王的这种威逼,不仁义,而带来自己的置太平天国的大局和事业于不顾,你不能以天王的错误来掩盖你的错误。
解说:1857年至于1859年间,石达开带领军队转战于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南、广西各省,曾经百战百胜的翼王石达开,再也没有打过一次像样的胜仗,天朝勇士变成了不成气的流寇,石达开带着他自己的帮众,朝着沉沦的方向一意孤行地狂奔。
周禄丰:他其实有很多想法,但是他这个人不是一个坚韧不拔的人,你比如说他曾经到过浙江,也很想打下来,但是战事稍有不利,并不是说就完全打不下来,可能伤亡会比较巨大,那他就走了。
张铁宝:洪仁玕在后期他总结了一句话叫做“人心冷淡,锐气减半”,这句总结是非常形象,也入木三分。我认为这个话用在石达开身上,仍然非常适用。
解说:1859年8月,石达开与清军在湖南宝庆发生激战,石达开惨败退到广西,在广西的这段时间里,石达开意志消沉信心动摇,他甚至提出要隐居山林,这句话无疑是一个烈性炸药,将部属们的精神支柱轰然炸塌,主帅都这样了,众人还有什么指望。1860年5月,朱衣点,汪海洋等67名将领,带领20万人离他而去,重返天京投奔于李秀成旗下,抛弃了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也尝到了被抛弃的感觉。
周禄丰:可以说这个时期呢,部队是一支没有信仰,没有希望的部队,很多人都逃散了,没有灵魂了,这支军队。那么其实这时候他也已经起了一个什么念头,归隐林下的念头,但是为什么不能归隐,因为清朝到处都在追捕他,所以说一旦走上了起义反清的这个路,它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他要硬着头皮准备干下去。
张铁宝:你也知道,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种精神,如果没有一种精神支柱他会很迷茫,这种迷茫会导致他一切的言语举措,都失常甚至失态。我认为这件事情在石达开身上,也得到了比较好的一种诠释。
解说:到此为止,石达开的人生不再有任何欢欣之处了,既有独撑危局的孤独凄凉,又有自食苦果的无奈。1863年6月,他在大渡河边,迎来了他的人生终点,天意与人力的双重阻挡,石达开放弃了抵抗。1863年6月12日,石达开为了保全部下的性命,他牵着自己5岁的儿子,带着身边不愿意离去的亲信,向清军投降。
何瑜:当时石达开的死是很悲壮的,也是被解往成都,最后是凌迟处死。他的凌迟处死是非常残忍的,但是石达开从一开始到最后都表现得大义凛然,连他的敌人刽子手在凌迟处死他的时候,看到这种都感到这真是奇男子也,奇男子也。
张铁宝:在此之前,他给当时的四川总督骆秉章写了一封信,承认失败了,我失败了,我来以我的生命来保全我的部下,请你们放他们一条生路。他的主旨就是这样,这应该是英雄气质,应该给予肯定,尽管他还抱有一些幻想,我们不能因为后面的事态发展,就否定他当初的这种举措,我们应该是这样,这是英雄之举。我们不能以成败来论英雄,但在这种情况之下,我认为他不失是一种英雄之举。
陈晓楠:石达开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倒是回归了早年间的潇洒之气,他在向四川总督骆秉章,解释自己为什么放弃抵抗,接受投降的时候呢,他说了两句话,现在听起来仍然是正气凛然。他说,求荣而事二主,忠臣不为,舍命以全三军,义士必做。石达开被处决的时候32岁,这是一个浓缩了的人生,他在短短32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普通人绝对不会有的跌荡起伏。尽管后来人针对石达开的人格,做过各种各样的评价,有的人贬他是个人英雄主义,有的人赞他是太平天国唯一的一个英雄,这些评价和议论恐怕都会有些偏执、有些粗放。石达开这个人和他做的那些事,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是非、功过、荣辱、冷暖,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