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从七大到八大的非常岁月
2009年12月08日 11:00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陈晓楠:1949年10月1号,新中国宣告成立,革命胜利了,接下来就是国家建设的新任务,无论对于毛泽东还是刘少奇来说,这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作为国家的主要领导人,他们在新形势下,也进行着新的思考,新的探索。

黄峥:那么这一段,现在有这个说法,就是说刘少奇是说过,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这么一些话,我觉得刘少奇这个说法我觉得也是没错的,因为当时中央的一个统一的政策,就是要搞新民主主义。搞一段以后,慢慢地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个也没错。只是具体说从什么时候开始搞社会主义,当时我们中国共产党也没有前面的别的经验可以执行,只是慢慢的来,后来就有一些正常范围的分歧,我觉得还是正常的。

解说:在艰难的实践和探索中,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逐渐有了不同的观点,产生了不同意见。

黄峥:有几件事情上,什么合作社的问题啊、对待资本家的问题啊,还有对待供销合作社分红的问题啊,对待一些主要是合作化的这些问题啊,是不完全一致的。那么这个呢,刘少奇他根据他自己的看法,自己的研究呢,当然是就,因为当时还是在,等于是党的酝酿的过程当中嘛,他就发表了一些意见,后来有的意见毛泽东不完全同意,毛泽东也都提出来了。这个结果就是刘少奇,看到毛主席提出来一些观点,他往往都是服从毛主席的观点。

刘亭(刘少奇之女):那么他提出了民主化和工业化,在国有土地化、在股份制,其他的自由贸易、合作社这一系列的做法,实际上是结合中国国情的一个实践,他的理论我觉得是一个开放的一个平台,他是希望大家在这个实践中,不断增进的一个平台,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平台。

解说:1952年秋,刘少奇考虑到国家进入建设时期,向毛泽东建议将各中央局的书记抽调进京,调整增设中央和国家机关的部分机构,毛泽东和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邓小平、习仲勋、邓子恢、饶漱石、高岗五大书记相继调来中央。

解说:其中高岗最受重用,因为要他担任这个叫做国家计划委员会的主席,他本人又已经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政治局委员,这样他在各个大区书记,来京书记里面是比较突出的。所以当时有所谓的“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一马当先”就是指高岗了。

解说:高岗是陕北红军,自刘志丹、谢子长牺牲后的代表人物,早在陕北期间,毛泽东就对高岗十分器重。在中共七大上高岗当选为中央委员,此后政治地位日渐提升。

1952年高岗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席,新组建的国家计委权力很大,有“经济内阁”之称。所以,当时干部中流传着一个说法,“五马进京,一马当先”。

解说:这段时间呢,我觉得是高岗本来就是对刘少奇有意见,他的有些看法上呢,因为刘少奇曾经批评过东北的一些做法,那么高岗就有一些意见,这段时间呢,这个应该说他和刘少奇呢,是有些意见是不太,不一致,也有一定的,反正意见比较大吧。

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毛泽东对刘少奇有一些不同意见,正像你刚才说的有些意见不一致,那么也有一些批评。同时毛泽东对高岗倒是也有一些表扬,那么我个人觉得,高岗个人认为,觉得毛泽东表扬他了,他也了解到刘少奇受到一些批评,他认为觉得刘少奇可能就是接班人,这个也不一定当得下去了,所以他就有了一些背后的动作,搞了一些非组织的活动。

解说:1953年夏天,全国财经工作会议召开,高岗利用毛泽东批评“新税制”的机会,大肆攻击当时的中央财委副主任兼财政部长薄一波,搞“批薄射刘”,向刘少奇发难。他把刘少奇的1949年天津讲话、1950年对东北富农党员问题的批评,以及1951年对山西互助合作问题的批评,统统扣到薄一波头上。高岗自己后来在《我的反省》中也承认,他在会上的发言,“除了批评薄一波同志外,还有指桑骂槐说少奇同志的意思。”

黄峥:我觉得高岗的问题主要在这里,就是在高级干部里面串联,地方军队干部里面串通,来攻击刘少奇,还搜集他的材料,好像是要把刘少奇拉下马这么一个架式。这个当然是,一开始大家可能也没注意,以为有意见谈一谈也是可以,但是他后来发展到非组织的活动了,到处拉帮结派这种的,那么后来当然被一些,中央的高级的负责同志都有这个感觉了,到毛泽东那个地方去反映了,毛泽东觉得这样搞当然是他不能容忍的,因为你搞宗派活动了,所以毛泽东下决心就要把他,一开始也没有说要打倒他怎么样,就说高岗这种是,肯定他是不能答应的,结果呢,后来党内开七届四中全会一揭发呢,高岗的问题还很多,越揭越多,越揭越多。后来高岗的一个自杀,这个矛盾的性质就变了呗。

陈晓楠:1955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代表会议,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报告中说,高岗的全部活动是为着反对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可他是一个阴谋家,而阴谋是见不得太阳的,因此他故意装成,好像他并没有反对毛泽东同志,而只是反对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等人。

代表大会最后通过决议,将高岗、饶漱石开除党籍,并且撤销了他们党内外的一切职务。

解说:1952年10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出访苏联,应邀出席苏共19大,在克里姆林宫,刘少奇和斯大林就制宪问题进行了讨论。

黄峥:斯大林有这么个建议,说你们应该尽快地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该制定自己的宪法,当时刘少奇还做一些解释说,我们有《共同纲领》,也是起临时宪法的作用的。斯大林就建议他,还是应该正式的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应该有个正式的宪法。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东西呢,斯大林说呢,帝国主义就会攻击你们,说你们连一个宪法也没有,说是这个合法性要受到质疑,所以后来,刘少奇后来就抓紧了加快了这方面的工作。

解说:1953年的下半年,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启动,在整个制宪过程中,毛泽东和刘少奇两位中共最高领导人兵分两路,毛泽东亲自挂帅宪法起草工作,刘少奇则主持选举及开会等具体事务。

刘亭:那么在当时醖(酿音对)第一稿,就是中国的宪法的第一稿的时候,那么一共是,他是选举委员会的主席,那么一共写了十几稿,到十几稿以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三个月,要求全民提意见。那么一共是,当时我们才有6亿的人,一共有1亿2的人来参与给宪法提意见,那么就是说基本上是有知识的人吧,都进行了参与。那么最后实际上体提了好像是118万条意见。所以我觉得从当时50年代中,能够做到这么民主的一次选举,在全世界、在中国的五千年的文明史上,这也是一个民主和法制的一个最大的一个普及的教育和民主的,中国的民主的进程走了一大步。

解说:1954年9月15日中南海怀仁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会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刘少奇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会。

黄峥:那么过去我们中国共产党内有一个习惯,大家称“同志”,一般什么书记原来都不称呼职务的,刘少奇身边的一些人,平时习惯称“少奇同志”这么称呼的,这一天刘少奇当选委员长了,身边的人打起一个小算盘了,说那个应该称他什么呢,说党内是不要称职务的,但是委员长不是党内职务,是一个国家的一个职务,他身边有一个秘书杨俊,杨俊想了想说是不是应该叫“委员长”,所以开会回来以后呢,他就进刘少奇办公室汇报工作的时候,门口就喊了说,“委员长”,刘少奇呢,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总而言之他装作没听见一样,他头也没抬。

那么杨俊以为他是不是没听见,最后提高了“委员长”,刘少奇还是不知道,杨俊又叫了一声“委员长”,这样子刘少奇头抬起来了,说你怎么突然叫这个?你不感到别扭吗?弄得杨俊很下不来台,就是很不好意思。后来刘少奇还专门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有这么一个谈话,我觉得还很经典的。刘少奇对他们说,“在我们党内,只有三个人,就是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多年来大家称呼他们说毛主席、周总理、朱总司令,都已经习惯了可以不必改,但是对其他人都应该称“同志”,因为我们党内有一个好习惯,党内不称职务,一律称“同志”,所以在我们这里还是称“同志”,不要称职务”。

这个事情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在刘少奇那个地方,他的身边,工作人员、秘书、警卫,包括他的部下都称他,直呼他“少奇同志。”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