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告] 胡适的包办婚姻与红颜知己
2009年06月08日 13:51凤凰网专稿 】 【打印已有评论0

凤凰大视野 《书生意气——五四人物志之胡适》

总序:他是文学革命的旗手,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将现代思想引入中国,他把容忍与理性贯穿生活。

他是书生胡适,一个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一个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新文化运动中的是是非非,“五四”人物间的人情南北,思想碰撞时的不弃不离,婚恋与爱欲间的肝肠寸断。

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请看凤凰大视野特别节目《书生意气——五四人物志之胡适》

胡适是水,鲁迅是酒,酒虽好,有时却可以醉人;水虽淡,但它却是必须。鲁迅为我们提供了精神家园;胡适为我们提供了常识和理性。

胡适身受西方文明洗礼,却一生恪守中国传统文人道德,他鼓吹白话文,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最早用现代西方思想重新整理中国国故,呼吁再造文明。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为后来者开启了大门。

他当了一辈子“政治票友”,最终只是履行一个现代公民的责任。

蒋介石说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第一集:

民国6年(1917年)夏天,胡适自美国留学归来,返乡探母。

母子曾相依为命,胡适对母亲百依百顺,但当母亲要他履行自己订下的婚约时,他却犹豫了。

胡适忘不了自己在美国的恋人韦莲司,他向母亲提出了最低限度的结婚要求——婚前看一眼新娘江冬秀。母亲同意了。但江冬秀却在胡适到来前放下了床帐,拒绝见面……

背景资料:

遵从母命的婚姻: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与他的结发夫妻江冬秀的婚姻是他的母亲一手包办的。胡适的父亲胡传是秀才出身,因几次应试未能中举,就进入上海龙门书院,成为著名学者刘熙载的学生,学的是辞章义理和程朱理学。后来进入政界,曾在广东、河南、江苏、台湾等处充任幕僚或地方官佐,官至台东直隶州知州兼统镇海后军,是台东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他一生娶妻三次,前两任妻子先后病故后,与比他小32岁的冯顺弟结婚,这就是胡适的生母。

在胡适三岁零八个月时,他的父亲病故。年仅23岁的冯顺弟将全家的希望寄托在胡适的身上。她希望儿子能以他的父亲为榜样,走仕途之路。虽说她和丈夫只是共同生活了六年多的时光,但她对为官的丈夫崇拜、尊敬得五体投地。为了子承父业,她对儿子管教很严。当时胡适家乡的蒙馆(私塾)的学费很低,每年只收两元钱,因此先生不负责任,误人子弟。胡适的母亲为了激励先生的积极性,第一年付给先生每年六元钱的学费,第二年又翻了一番。这就使得胡适得到“偏肥偏水”,另眼相待,对胡适未来的发展受益很大。

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邻县旌德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胡适本来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不敢违背母命,就默认了。到了上海之后,胡适逐渐接受了新潮思想的影响,对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他开始用笔作武器,撰写文章,抨击封建的包办婚姻,呼吁女性解放,以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但是母命不可违,他没有勇气走出自己的包办婚姻的怪圈。

1901年9月胡适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生,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农科。母亲在信中反复叮嘱他“男女交际尤须留心”,为他“打预防针”,防止他的思想发生变故。胡适给母亲写信时,则提出要江冬秀放开小脚,读书识字。江家也担心发生变故,遂请塾师教江冬秀读书识字。后来江冬秀真的能亲自给胡适写信。尽管她写信的语句和字词都用得令人不敢恭维,但是毕竟不用他人代劳了。此间,胡适的母亲几次催促他回国完婚,他都借口“儿决不以儿女婚姻之私,而误我学问之大”而推托。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的江冬秀举行了新式婚礼。较老式婚礼多了主婚人、证婚人和伴娘、伴郎等新内容。江冬秀的伴娘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曹诚英。

胡适是个勤奋的学者,终日研究学问和撰写文章,而江冬秀对胡适的勤奋,却不以为然,不懂得丈夫读书的乐趣、研究学问的意义和社会的影响。她经常找来同伴在家里打牌,家里闹哄哄的。对于他们能一起共同生活四十五年,一直被人奉为美谈。但个中情状,也只有当事人自知了。

下一页:“此时君与我,何处更容他?”:胡适与韦莲司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陈雪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