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大国以夷攻夷 北洋海军迈出中国近代海军第一步
2008年12月03日 14:48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凤凰大视野] [李鸿章] [北洋海军]

血色黄昏--李鸿章的洋务生涯 第四集:

内容提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让大清朝野意识到中国建立海军的重要性。但国家财政捉襟见肘。俄国此时又犯我伊犁,围绕建海军还是顾塞防,李鸿章与左宗棠展开激烈争论。最后朝廷各打五十大板,建海军的任务落在李鸿章一个人身上。

满清海军衙门大臣(右起)李鸿章 醇亲王 善庆

在李鸿章领导下,北洋防区终究实现了近代化,在以后的1880年代,开始被看作是代表清帝国的海军。这就是“北洋海军”或“北洋舰队”。北洋海军的历史背景复杂。它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中国海防的安危,而且影响中国和日本海上力量的消长。这方面近代化的努力值得历史学家密切注意。李鸿章作为北洋海军的创建人,北洋海军的成就要完全归功于他。他创建海军的目的与经过,所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都与这支舰队的命运息息相关。

李鸿章对近代海军的认识及其目标

近代中国海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李鸿章协助曾国藩同太平军作战时期。那时他成为熟悉军事的专家,并且认识到拥有一支海军的重要性。他由曾国藩奏保出任两淮盐运使,办理淮扬水师。李在这一时期有关海军的知识尚限于传统的中国水师;对于近代西方大国的海军并无任何认识。及至1862年春,他奉命驰援江苏,同太平军作战,才开始认识到欧洲海军的挑战。

他率领淮军及淮扬水师乘所雇英国轮船从安庆沿江抵达上海。接着同英国和法国在上海的军队协同作战,并且得到常胜军的帮助。他对于西方大炮的精纯,子弹的细巧,西式操练的雄整,印象非常深刻。他深感中国在军事能力方面远远逊于西方大国。

李鸿章指挥的淮扬水师由舢板和帆船组成。他痛感它们陈旧落伍,认为“有不如无”。他决心向其他国家学习,他诫谕部属“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而秘法”。在同他的上级曾国藩讨论时,他提出同样的观点:“若火器能与西洋相埒,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他曾劝曾国藩仿效日本和俄国,“卑礼下人,求得英法秘巧,……中土若于此加意,百年之后,长可自立”。

1864年10月,太平军即将被完全平定之时,朝野上下在历年内乱外侮之后正庆贺升平可期,李鸿章却另有想法。他忧心忡忡。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中国)无以扼其气焰”。他感到,“当时兵将靖内患或有余,御外侮则不足。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旧规, 火积薪,可危实甚”。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