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榜那些事儿
2008年07月24日 16:11凤凰网专稿 】 【打印

凤凰大视野《千年独木桥——江南贡院与科举沉浮》系列  第四集:落榜明仕书言志

很多中国人喜欢用今天的高考来类比古代的科举考试,两者有一点十分相像,那就是千军万军过独木桥的残酷状态。特别是在科举时代,“一士登甲第,九族光鲜新”的风光,只能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人尝到的都是“一第知何日,全家待此身”的落寞。以江南贡院为例,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但怀才不遇者也不在少数,《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等,都是寄情科举却屡试不中,于是就在小说中对科举制度和官场腐败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抨击,成就为中国文坛举足轻重的一个个巨匠。

吴敬梓

他们的境遇在今天看来令人不胜感慨,人生的竞赛在有生之年是很难决出胜负的。现世的富贵实在太诱人,足以让大部分人放弃未来去争取,虽然人的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事情往往创造于最失意的时候,但大部分人,还是不会愿意用现世的寂寞和潦倒去换取百年后风雨中肃立的雕像。

从这点来看科举制度,它在某种程度上使得中国人极其推崇知识,并赞赏勤奋刻苦的品质,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学而优则仕”的目标刺激着更多普通人去读书求学。有人统计过,18世纪之前,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的识字率是最高的,学校教育事业也是最发达的。

正是由于教育被牢牢绑在了科举的战车上,那些把一生都押给科举的人,可能最终都无法登顶,但他们还是会有功成名就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科举制度的功与过,似乎也就不是只字片语能够判定的了的。

相关资料

吴敬梓不屑会试

乾隆皇帝喜诗好文,酷爱书法。他走到哪里都会留下他的墨宝,被世人称为“乾隆遗风”。大学士纪晓岚经常同乾隆皇帝谈诗论文,很是满意。后来听说安徽全椒县有个满腹经纶的吴敬梓,乾隆皇帝有心选他进京,怎奈吴敬梓是一介布衣,为了见到吴敬梓,便命吏部进行一次全国范围招选文士的会试。

安徽的地方官久闻吴敬梓大名,为了博取爱才之名,多次去动员吴敬梓赴京应试,吴敬梓坚决谢绝赴京应试。一日,朋友金兆燕来访,老朋友相见总是谈笑风生,金兆燕问他:“吴兄怎么不去应试,这是多好的机会啊!”吴敬梓用手向墙上一指说:“你看那儿就清楚了。”只见墙上挂着8根细线,每根细线的一头绑着只臭虫,另一头绑着一只蚊子。金兆燕略加思索,恍然大悟,抚掌笑曰:“吴兄不肯应试,原来是反对八股臭(虫)文(蚊)啊!”言毕,两人哈哈大笑,落座品茗,谈古论今。(来源:汴梁晚报)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春瑞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