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道竟斗:古代科场作弊与反作弊
2008年07月22日 08:49中国档案报 】 【打印
相关标签: [反作弊] [科场作弊]

凤凰大视野《千年独木桥--江南贡院与科举沉浮》系列  第二集:魔道竟斗

在中国,无论是堪称“天下第一考”的高考,还是公务员考试制度,或是各种各样的资格考试,舞弊与反舞弊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在每一场大考来临前,从国家教委到各省市相关部门,为防舞弊无不是严阵以待,却还是挡不住丑闻的频频传出。考官放水,买卖考题、枪手替考等等,舞弊手段可谓花样百出。仅就最近几年,广东电白、湖南嘉禾、山东曹县、河南濮阳等地相继发生的高考舞弊案,从舞弊手段到参与人数,再到官员落马,都是当年最引发内地公众热议的事件。

事实上,舞弊问题放到科举年代,也是一个令历朝历代万分重视又无比头疼的事情。就说乾隆12年,乾隆帝动用大批军役,对顺天乡试进行搜检,搜查之严厉,在中国科举史上可谓空前绝后,其结果也是令人瞠目结舌。第一场考试搜出夹带者21人,第二场又搜出21人。除此之外,两场考试中交白卷的68人,没有做完的329人,文不对题的276人,点名时不敢入场而自行散去的则多达2800人。而在贡院外面墙角下,抛弃的蝇头小卷竟然堆积如山!

纵观1300年的科举史,三年一取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促进公平角逐成为历朝历代科举革旧励新的永恒课题,伴随这个过程,不绝不息的明争暗斗还是在科场上上演一幕幕丑闻,掀起一场又一场沉重阴云。从科考开始的那一天起,舞弊与反舞弊,就是道高一丈,魔高一尺,直至科举废止才得以终结。其间原因,我们走进江南贡院便不难体会。一朝“金榜题名”,一世富贵荣华,这种颠覆命运的力量,足以让士子们不惜铤而走险。

本集节目将着重讲述古代科场舞弊的诸多手段及惩戒措施,从鲁迅祖父周福清贿考及唐伯虎卷入舞弊两个个案,来透视科场荣辱与命运沉浮的关联,而震惊科举史的南北榜事件则从另一个视角解读舞弊,那是一个关于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争论,那也是一个古今社会长期存在的千古难题。 

相关资料

鲁迅祖父的条子——古代科场作弊关节揭密

科场关节作弊,始自两宋,盛于明清。这是科举时代隐蔽性最强的一种舞弊手段,是在科场采取弥封和誊录两项防范措施后出现的作弊新招,其花样繁多,危害极大。

所谓关节,就是指考官与考生通过卷面上特定的字眼来进行作弊的暗号。北宋真宗景德年间,朝廷制定了两项在古代科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考场规则:一是糊名,二是誊录。糊名,是将试卷上考生的姓名、籍贯等项都用纸糊盖起来,使批阅试卷的考官不知道手头的卷子是何人所作;誊录,则是在考生交卷后,另由考场专雇的誊录人员将考卷全部重抄一遍,然后再交考官评阅,这样,就连考生的笔迹,考官也无法认出了。可是,就在有了弥封糊名和誊录易书这两项防弊措施之后,又有了新的作弊“对策”,即订关节递条子。具体讲,就是考生与考官串通作弊,考前约好,在试卷内诗文某处用什么字作为记号,为确保录取时准确无误,每个关节条子都订三、四处的字眼。对订好的关节,写在条子上。考官入场后,留心于他要关照的人,凭手头字条上的关节暗号录取,一找一个准儿,决不会遗漏。那些送了银子通了关节的考生,哪怕是答卷驴唇不对马嘴,也能取中,这便是关节的妙用。这里我们看到,官府为防止考官知晓考生姓名或认识考生笔迹从而徇私舞弊而推出了用心良苦的弥封和誊录制度,可是作弊者紧接着就又想出了暗订关节的绝招,这真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花样百出的关节作弊——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刘春瑞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