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局中的"星星之火":台湾战后的和平土改
2008年06月20日 17:07凤凰网专稿 】 【打印

《龙的传说-台湾经济故事总宣传》

马英九就任,经济马上会变好吗?他有可能重现国民党过去执政荣景,将台湾经济重新推上亚洲四小龙的地位吗?回首看台湾如何从二战后残破的困境走向今日的繁荣?知名企业台塑、裕隆、大同、宏电、联电、巨大等企业的发迹过程如何?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又是如何在险境中争取订单?您想知道为什么一场一百块人民币的早餐会,为什么可以决定台湾四百亿市场的产业发展?台湾股市首度破万点当时又有些什么特殊现象出现?精彩内容,请看二十三日起,一连五天在中文台的凤凰大视野"龙的传说-台湾经济的故事"!

第一集

2008年的五月二十日,马英九正式成为台湾新领导人,这次大选,马团队拼经济的选战主轴,是制胜的关键,而新上任的执政团队,也是以财经专业为主。马英九究竟能不能,让台湾疲弱的经济复苏,甚至跟八零年代一样,让台湾再度名列亚洲四小龙呢?历史不能遗忘,就算现今时局与过去不同,曾经走过的路,仍有值得记取学习的地方。

回首过往,二战后的台湾残破而贫困,接收残局的国府官员们,究竟如何让贫困的台湾,一步步走向富足?

战后的废墟

最重要的"一举"就是积极的开展土地改革,并且逐步的层层推进:

运用经济手段"和平土改"

为了保证土改顺利进行,台湾当局重视和加强对土地改革政策的制定及土改工作进程的组织与管理。台湾设立由国民党政府代表、知名土地问题专家和美国农业专家共同组成的"中美农业复兴委员会"(以下简称"农复会")。"农复会"以美国对台湾援助金额的10%作为该会活动经费,在台湾土地改革中具体负责土地政策制定、土改运动组织、领导等工作。

由于"农复会"分别由美国和台湾高水平的农经专家组成,对土地政策的制定既富有远见又细致周密,并且由于"农复会"掌握着农业技术创新、土地改革推广的试验基金和部分美援的分配权,使"农复会"具有强有力的推动政策能力与资源,"农复会"也为台湾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为了在土地改革中提高运作效率,增加政策透明度,有效制止腐败现象发生,保证土地改革顺利进行,还专门把台湾土地银行作为"土改"的资金核算单位和政策执行机构。台湾明确规定,土地银行在土改中负责发行实物土地债券,按征收地主耕地地价的七成逐笔偿付地主,并按10年20期办理兑付;搭发公营水泥、纸业、农林、工矿四大公司股票,偿付地主其余三成地价;向领地或购地农民按10年20期征收现金或实物地价,全面办理农民在土改中的各项贷款等。

与不少国家和地区采用强制性政治剥夺甚至肉体消灭的残暴办法来推进土改的做法不同,台湾在土改中贯彻"农民获地,地主得利"的双赢方针,采取和平、渐进的方法,先征收地主保留额以外的耕地放领给农民,然后以协议购买方式由政府贷款予农民,并让农民购买地主保留额内的土地,以达到全面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

为了确保政策公平和社会稳定,在土改中台湾当局坚持对地主耕地的征收、放领均由政府居间办理,即由政府向地主征收土地,再转放予现耕农,在全过程中,不使地主与佃农有任何直接接触,耕地所有权在融和气氛中顺利、有序地转移为耕者所有。台湾当局还特别重视对自耕农的融资支持和法律保护。由于在土改中刚领有土地的自耕农,因地价负担沉重,经济基础尚未稳定,极易丧失其土地,再度沦为佃农。因此,台湾一方面颁定法律,规定承领耕地在地价未缴清前不得转让,并防止冒名顶替承领及将承领耕地出租他人等流弊发生;另一方面则设置专项贷款为有需要的农民提供融资支持。

土改成为台湾经济腾飞的起点

台湾土地改革改变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实现了发展生产、降低物价、增加供给、提供工业原料的目的。因此,土地改革从某种意义上改写了台湾历史,成为台湾经济腾飞的起点。

土改使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大为削弱,因为规定政府所征地主土地的地价是十年还清、年息四厘,而50年代台湾通货膨胀,每年在5%以上,四厘的利息低于通货膨胀率,征购地主的土地,实际上是强制地主给台湾当局提供低利贷款。地主虽还保留一定的土地,并得到一定补偿,但对整个封建地主阶级仍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土改"后的台湾农村,已是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个体小农经济取代了旧时租佃制下的地主经济。

土地改革使相当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从而极大地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由于租税的大幅降低和土地所有权转移,使农民对土地的投入,无论是劳力还是资本,都有了显著的增加,粮食产量从1953~1968年,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长达16年之久的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达5.2%。

土改后,由于农民收入增加,购买力提高,从而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繁荣。由于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购买进口设备原料,从而促进了工业的发展。部分农村土地资本转向工业生产,从而使消费性的土地资本转变为建设性的工业资本。可见,在土改条件下的农业发展,为培植工业的成长提供了市场、资金、外汇、劳力和原料,土地改革成为台湾经济腾飞的起点。

土改开启了台湾公营企业民营化的先河,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台湾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土改中,将地主所得的地价由台湾当局搭配给台湾水泥、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和台湾纸业这四大公营企业的股票,不但开启了台湾公营企业民营化的先河,使民营产业开始拥有技术和实力较为雄厚的最早一批骨干企业,并使相当一部分封建地主成为工业资本家。如后来担任国民党中常委和"海基会"董事长、被称为台湾"政治商人"的辜振甫,原来是台湾有名的封建大地主,土改后成为台泥公司董事长,由封建大地主摇身一变成为大资本家。而且由于台湾当局对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和鼓励,拉动和诱导了大量农村土地资本和社会闲散资本投资城市产业,从而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台湾民营经济的发展。

台湾五六十年代的土地改革,主要是从调整社会财富分配、培养自耕农、提高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的,其社会意义尤为重要。土地改革政策让部分地主得到股票,当成了企业家;台湾的土地改革是台湾工业化前期的重要准备,也是台湾战后农业农民政策演变的起点。

此外,有使命感的大陆精英跟台湾本省精英齐心努力、费尽心思,让台湾各界恢复生产;加上五零年代开始,又有美国经济援助挹注台湾……所有这些在二战的残局中像是星星之火一般开始在昭示出一股台湾经济的潜流。

相关阅读:

节目预告:谋变——台湾政情总观察

厚积薄发——60年代台湾经济的起飞

4月17日解码陈文茜:马英九要赢策略是两岸

未雨绸缪——七八十年代台湾经济的转型

《凤凰大视野》节目在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

首播时间:6月20日(周五)20:02-20:35

重播时间:6月21日(周六)09:00-09:35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陈雪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