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日记:二战压力大 两度想自杀
2008年05月01日 11:40凤凰网专稿 】 【打印
相关标签: [蒋介石] [二战] [希特勒]

晚年的蒋介石

看了反胃 蒋给希特勒的密信

美国纽约图书馆举行的《百年压箱珍品展》,展出两百多件珍贵文物和罕见书籍,其中有一封是二次大战时蒋介石写给德国总理希特勒的亲笔信。该展览分为四部分:“跳出书本的框架”、“收藏的欲望”、“看了反胃”以及“珍品古董”区。而蒋介石的亲笔信被放在“看了反胃”部分,这部分陈列百年中极具争议性的书籍,如色情小说、主张白人至上主义或纳粹主义的书籍。据报道,曾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举足轻重的蒋介石及德国纳粹政府总理希特勒,在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之前关系密切。这封由蒋介石亲笔书写的信,内容就是感谢希特勒派遣大使前往中国,时间为1941年9月16日。这封蒋介石写给希特勒的亲笔信内容是感谢希特勒派遣大使莱谢荣将军抵华。当时,蒋介石与德国关系良好,除聘请德国顾问担任他的智囊外,希特勒还相当重视蒋介石,派大使驻中国。与此同时,蒋介石部队的武器大部分是德国提供的。

(来源于南方日报)

罗斯福看好中国的暗地原因

罗斯福在太平洋战争一开始,就考虑开辟第二战场,让第三国参战来分担美军的人员伤亡消耗。1942年1月1日在美国的牵头下,26个国家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宣誓共同对德意日作战。但这些国家大多是弱小国,美国对他们并不抱多大指望。当时罗斯福考虑到能够有效帮助美国共同对日作战,分担美军人员伤亡的国家只有三个:英国、中国和苏联。

罗斯福首先考虑的是英国,英国人当然是美国最靠得住的盟友,可是英国当时正忙于欧洲和北非战事,对在亚太地区开辟第二战场是心有余力不足。驻香港和新加坡的英军在太平洋战争开战后不久便战败,向日军投降。不过驻扎印度的英印联军还是一只可以依靠的力量。

罗斯福第二考虑的是中国,一来中国已经被日本侵略多年,向日军发动反攻是中国人义不容辞的事;二来中国的人力资源非常充足,不足的只是武器弹药。所以罗斯福设想了一个“美国人出钱,中国人出力”的方案,美国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由中国军队在中国战区开辟第二战场,联手打击日军。但罗斯福对中国军队到底有多大战斗力心里没底。

罗斯福第三考虑的是苏联,苏军的战斗力强,在战术上是美军的最好帮手。但罗斯福不敢肯定斯大林是否愿意对日作战,因为苏日两国之间1941年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根据该条约苏联有保持中立的义务。罗斯福不知道斯大林是否愿意撕毁条约向日本开战,或者斯大林会为向日本开战而漫天要价。另外出于防共的考虑,罗斯福也不很情愿苏联出兵中国和日本,因为这样有可能使中国和日本“赤化”,成为美国日后的敌人。基于以上的考虑,罗斯福决定首先武装中国,向中国提供物资武器装备,试图让中国承担起太平洋战场的主要角色之一。如果中国实在不行的话,再考虑苏联的参战。

所谓“苏日中立条约”是苏联在欧战爆发后,为避免两线作战的困境,于1941年4月和日本签订的有效期为5年的条约。该条约规定苏日两国在条约签署后的5年间保持相互中立,苏联承认“满洲国”,尊重“满洲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日本则承认“蒙古人民共和国”,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其实这是两国对中国领土的瓜分。

在向中国运送武器物资方面,美国又遇到了难题。因为当时中国的出海口均被日军占领,只有通过陆路向中国运送军备物资。苏德战争爆发后,经由苏联的新疆道路已不可用,由印度通往中国的印缅道路成为中国唯一的国际通道。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出兵占领英属缅甸,切断了印缅道路。所以美国希望英印联军和中国军联手打通缅甸道路,以便向中国运送军火武装中国。1942年3月,中国派出缅甸远征军,由美国中将史迪威任总指挥,在英军司令部的统一指挥下试图夺回印缅通路。

(来源于《中国报道周刊》)

下一页:蒋自称中国是四强之一 丘吉尔认为笑话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