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与行动的儒者--梁漱溟
2008年10月23日 17:59 】 【打印
相关标签: [风范大国民] [马鼎盛] [梁漱溟]

思想与行动的儒者--梁漱溟

马鼎盛:树立世之风范,铸造国之脊梁,敬请关注《风范大国民》。

2008年3月,全国两会再次强调新农村的建设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央文件年年下发,直到各个村党支部,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遍地开花,从中央政府三千多亿的投入中,不难看出农村问题还是个“老大难”。不止是两千万贫困人口的问题,还有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不断增大,在大国崛起进程中成为逆流。55年前梁漱溟和毛泽东激烈争吵的,正是农民问题。

早在70多年前,国内战乱之时,满腹经纶的学者梁漱溟,已经在乡村推行农村建设。这位元朝宗室梁王贴木儿的后裔,有着传奇的一生。

五四时期,没有高等学历却有高等学问的梁漱溟同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名教授都在北京大学任教。战争年代,他被毛泽东和蒋介石尊为上宾,后来都因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

他在中央会议上与毛泽东当面争吵,而继续当政协委员。他在文革“批林批孔”狂潮中坚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最终落得“批林批孔兼批梁”的绝境而不折腰。他自称前生是和尚,而终生以儒家思想奔走、为民请命;对时局失望,他两次自杀,而终生食素以95岁寿终正寝。他自信到说“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

本期的《风范大国民》,我们看看特立独行的思想家、行动家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中国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原名焕鼎,字寿铭。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1911年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任该会机关报《民国报》编辑兼记者。1916年任南北统一内阁司法总长秘书。1917—1924年,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印度哲学讲席。1929年任河南村治学院教务长,并接办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与梁仲华等人在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最高国防参议会参议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39年为促进团结抗日,参与发起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1941年该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梁漱溟任中央常务兼同盟机关刊物《光明报》社长。1946年任该同盟秘书长。1950—1980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此后任全国政协常委及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中国孔子研究会顾问、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等职。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1921)、《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1931)、《乡村建设理论》(1936)、(中国文化要义)(1949)、《人心与人生》(1980)等。

《风范大国民》在凤凰卫视资讯台播出

首播:(周六)18:30

重播:(周日)04:30 (周一)13:30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