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妙的音乐何以变成了噪音?年轻人的音乐真的没有思想?如何才能避免生活中的这些噪音?5月16日,凤凰卫视名嘴、专栏作家梁文道携他刚出版不久的新书《噪音太多》,做客东莞“华语之巅———文化周末大讲坛”。在这场以“耳朵以外:聆听的文化构成”为题的讲座上,从演讲部分到互动环节,话题始终围绕着音乐展开。“杂家”梁文道梳理近四五百年来的音乐发展历程,谈论“听”“音”之道。
梁文道的时评广受读者欢迎,也为他赢得了“公共知识分子”的称誉,但其实他是“左手时评,右手艺评”。因为又讲音乐、又评电影,还涉及到一些娱乐问题,所以文化艺术随笔集《噪音太多》一出版,他便又被人赋予了“私家知识分子”的称号。虽然他自己觉得“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私家知识分子’一说,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是公共性质的”,我们还是可以看看梁文道在他的私人时间里都干些什么,读什么书,听什么音乐,看什么电影。
耳朵———“一些快餐厅放节奏快的音乐,意思是吃饱了吧,吃饱了就赶紧走”
梁文道有“文化百足教父”之称,此次讲座也没有让很多慕名而去的听众失望。在逾一个小时的演讲部分中,他从17世纪的西方古典音乐讲起,对近四五百年的音乐发展历程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梳理。
在梁文道看来,耳朵不只是人体的器官,而且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地域不同国别中流变的一种文化官能。古时候,音乐是一种仅供上层人物欣赏的奢侈品,就算是田间劳作的音乐,或者两座山头唱山歌,也不是每天都有的事情。古人们一年很可能只有几天听得到音乐的演奏,比如戏班到村镇里唱戏。
而当Walkman、Ipod、Mp3等这些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出现后,我们的耳朵得到了解放,音乐开始随着人移动,想听就听。
但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现在满世界都是音乐,我们现在被无处不在的音乐包围着,包括餐馆、电梯,电脑开机也有音乐。以前的人是想听听不到,我们是不想听会被强迫听。”梁文道说,这时候,我们的耳朵不再自由,被压迫着听多了,对音乐就不敏感了。
讲了四五百年的音乐历程,梁文最后的总结是:耳朵民主了,却不自主。“以前的人可能一个月会花几个小时专注地去听,但现在我们每天都在听,所以无法坐下来什么都不干地听十几分钟,我们失去了专注,丧失了自我,我们的耳朵被人重新打造成一个输入的器官。比如,商场的音乐是提醒你该买东西了,一些快餐厅放一些节奏快的音乐,意思是吃饱了吧,吃饱了就赶紧走。我们的耳朵已经荒谬地变成一个任人宰割的通道,去接受各种信息、指令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音乐———“所有的流行音乐都会受到上一辈的鄙夷,在他们眼里都是噪音”
80后俨然已经成为现在社会的主体,谈音乐自然也避不开他们。一位80后的听众在互动环节提出:现在的年轻人周围的世界充斥着周杰伦、艾薇儿、麦当娜等人的音乐,很多专家认为这些影响80后和90后的音乐没有思想,那么在梁文道的眼中,这些是否他所说的噪音?
“麦当娜不好吗?我也很喜欢周杰伦,我不认为现在年轻人听的音乐很垃圾。”梁文道直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自己小时候所听的音乐,他的上一辈人也认为很垃圾,就像1960年代的人听披头士,上一代的人也会觉得很垃圾。“所有的流行音乐都会受到上一辈的鄙夷,在他们眼里都是噪音,我觉得重点不是去分一个高低,而是听音乐的时候,不轻易地去接受固有的意识形态或价值标签,就是纯粹地去听。如果你有时间,有足够的好奇心,也许你会发现,那些你觉得听不明白、听不懂、不好听的东西,也有着它们的妙处。这等于读书一样,想想这些东西的妙处在哪里,带着好奇心去听去学去感受,就算到最后都还不能接受,起码经历了这个阶段。我就是这样做这样学的。”
电影———“王家卫的大部分电影,在本质上只是在制造幻象迷惑人”
《噪音太多》是梁文道在内地出版的第二文集,这本书既讲述音乐,又评论电影,还就一些电视、娱乐现象发表了议论。而为什么将书名定为《噪音太多》,梁文道解释说:“我觉得自己写的东西不分雅俗,有时小众有时主流,正是想来回跨越那道界限,使众声喧哗,故名《噪音太多》。”
书中说到电影时,将王家卫说成“智者”,但梁文道表示,他从来没说过他喜欢王家卫,实际上,他书里“智者”的说法“没有褒义,甚至略带嘲讽”,“我说的‘智者’是‘Sophist’,是古希腊哲学里搞诡辩的一派,这些搞诡辩的人很聪明,懂得制造各种各样的影像去迷惑人,但是这群人在哲学史上是被柏拉图、苏格拉底瞧不起的,因为他们除了用幻想去迷惑人,并没有真正的贡献”。
梁文道还说,他欣赏王家卫的技法,也欣赏他的几部电影,但他常常觉得王家卫的大部分电影在本质上只是在制造幻象迷惑人。
书籍———“古时候书少会背下来,现在谁能将《杜拉拉升职记》背下来?”
在凤凰卫视主持的《开卷八分钟》,为梁文道赢得了读书领域的关注,但也让人疑惑他怎么读得了那么多书。另一些人则困惑于现在似乎书籍越多质量越低,即使读了那么多书,可并不能看到人文素养提高了多少。
梁文道承认大部分书他都是泛读,并且坦承这样的读书方法不值得提倡。他说,书的质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读书的方式和态度。以前并不都是精品,但古人读书和现代人读书不一样,尤其是印刷术出现以前,他们都是精读,而现在都是泛读。“古时候书少,就那几本书,他们没有选择,都会背下来,现在难道谁能将《杜拉拉升职记》背下来么?哪怕一本糟粕的书,你深读下去,也会读出很多很好的东西。”
相关新闻
作者:
蒲荔子 生王丽
编辑:
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