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结束语:老兵不死
2007年06月14日 11:50华商网  【

 

仵德厚被媒体称为“最后一位台儿庄战役健在的指挥官”的老人,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最后一位台儿庄战役的指挥官走了。这是一个标志,意味着一个抗战的片段史书页缓缓合上。我们再一次深悟:总有一天,我们要面对没有活着的历史人物的历史,而且必须以庄严的姿态。

时光总要过去,今天的每一个片段都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而历史对明天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可以正言行,可以明得失,可以知兴替。而历史的内涵总承载于形形色色的器物之中,相比于遗址文物等载体,有着非凡经历的人无疑是最鲜活的载体。他们身上的丰富历史符号,或散发着无穷的道德感召力,或凝聚起无尽的历史认同感,或激发起他人连绵不断的历史触摸感,由是,在沧海桑田之后,人们把这样的历史人物称作“活化石”。

自古以来,活着的历史人物对当世的影响都不可估量。及至今日,活着的历史人物对当世的影响赋予了更多时代特色,以仵老而论,其数十年淡泊明志,无欲无求,及至暮年,仍在遗书中教诲后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义之财不可取,损人利己之事不能做”。报国杀敌的民族英雄和高山仰止的道德风范集于一身,仵老的在世无疑让时过境迁的青年一代,既从他身上获取历史感,又品味道德力量。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终有一天,当那些“活化石”们相继逝去,过去和今天终要横亘一条鸿沟时,年轻的一代人是否还能轻易地获取那种先天不足的历史认知和归属感呢?这是一个令人忐忑不安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时光的流逝不仅可以涤荡痛苦,抹杀耻辱,淡漠情愫,也能稀释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毕竟,那段历史太遥远了。在仵德厚以及如他一般的历史人物遁入历史烟尘时,我们如何在没有他们的时代里,仍然感知乃至渗入曾经的历史脉搏和精神?换一句话说,当他们陆续走了后,历史不容虚无,某段历史的重要基因应当以其他的方式遗传下去。因为现实总在不厌其烦地宣示:年轻的一代对很多重要的历史感到懵懂乃至误解,对历史的嘲弄乃至肢解、易容比比皆是,尤其对我们这个民族曾经历的重大苦难要么一知半解,要么闻所未闻,历史的虚无主义开始在多少人身上生根发芽哪!一个民族一旦缺乏从历史汲取教训和养分的能力,必然难获“明得失、知兴替”的收获,是否重蹈覆辙,谁也不敢妄下结论。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凝固、传承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类似一个天问,一篇文章岂能道破天机。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同样遭受过民族重大苦难甚至灭顶之灾的犹太民族,他们的种种仪式、危机感、教育模式对集体记忆固化,直至对每个受害者个人历史的重视,都使得这个民族在一代又一代后,依然保持对民族历史的深度记忆,这无疑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编辑: 张梅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