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凤凰大视野:生命的光芒——季羡林
2007年05月14日 09:14凤凰网专稿  【
相关Tag

凤凰卫视中文台5月14日20:02播出

仔细去寻找,这过去的一年,似乎除了躁动我们一无所获。

我们把目光投向五位年过九旬的老人,季羡林,周有光,侯仁之,钱伟长,吴冠中,他们仍然有着清晰的思维、健康的头脑,他们仿佛一面镜子,照射出的却是我们的无知与茫然;他们中的多数人依然笔耕不辍,表达着自己对祖国的思考、对民族的期待,从内心的最深处,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对生命的真诚。

今天有人热衷于去探讨,他们到底能不能被称为大师,我们无意去做这样的事情。纵观他们走过的这九十余年的风雨,但他们依然从容,依然淡定;反观他们在自己学术世界里的建树,他们依然执着,依然激情,他们无愧于自己的生命!也许他们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没能发挥他们所有的光与热,但他们始终在坚持——用九十年的人生,书写出一代知识分子对生命的尊重,对于国家和民族责任的担当。

今天,或许没有人愿意再担当责任,那么,我们抛开光环,抛开国家民族,我们只关注生命,我们发现,他们身上依然闪烁着对于生命真诚的光芒,给我们留下一份感动。

本系列,我们将把目光集中于五位老先生当下的暮年生活,记录他们的琐碎,再把他们的人生过往,交叉进行,力求平淡中有震撼,朴实中有感动。

第一集 季羡林

直到1997年的时候,季羡林还只能靠着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度日,有时候还要靠写一些散文来贴补家用。然而,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始于什么时候,这位默默无闻了60多年的老教师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一些人称他为“大师”,而另一些人则说他不配,人们热衷于讨论季羡林的一切,除了那个真实的季羡林。

有人说,季羡林是矛盾的,他深受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却也兼有西方的浪漫与开放;他是一代人反思的先声,却无力挣脱时代的局限,正是这些中国知识分子的双重性,让季羡林身陷争论。

当我们跨越这场争论,去感受一个真实的季羡林时,我们不难发现,他只是一位对自己的生命无比尊重的老人。他更像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在经历了这近百年的沧桑之后,依然淡定,正是这份从容,才使得季羡林的生命熠熠生辉。

在“知识分子”备受争议,其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越来越模糊的今天,正是为数不多的“季羡林”,在维持着些许关于“知识分子”的记忆。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已结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

点击进入凤凰大视野节目博客

   编辑: shibing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