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历史在这里沉思
2008年06月30日 11:50人民日报 】 【打印

——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卢沟桥恢复原貌,宛平城修饰一新。在“七七”事变50周年纪念日前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这里落成。

打了八年零一个月的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是十分光荣的一章。走进纪念馆,人们会沉痛地看到这场战争造成的巨大伤亡。中国军民伤亡2168.5万人,这还不包括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和台湾这五省伤亡的人数。被八路军、新四军和各地人民游击队打死打伤的日军是520463人,这不包括被国民党军队歼灭的日本军人。这种规模的战争,这样重大的伤亡,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纪念馆分“抗日战争的序幕”、“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抗日战争的战略相持”、“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区”和“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五大部分组成,用大量历史文献和实物说明了这场战争的由来和经过。日本要侵占和掠夺中国的梦想,是从上个世纪就开始的。上个世纪末,日本占我台湾和附近诸岛。本世纪30年代,日本占我东北三省。紧接着日军攻入山海关,步步紧逼,进军唐山,驻军天津,强占北京近郊,直到1937年7月7日深夜进攻卢沟桥,引起中国的全面抗战。在这段“序幕”中,大量文献和实物,包括来自日本的文献和实物,都确切无误地证明这场战争的大是大非。这一点中日两国和世界各国的公正人士早有定论。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不容纂改和抹煞的。

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人们会看到,这里不只陈列着那八年战争的进程,同时也能说明一条比战争本身更重要的道理——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她领导的军队在战争中肩负重任,迅速壮大。战后仅过4年,人民解放军就解放全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的执政党。这不是侥幸,这是共产党坚持正确路线的必然结果。

人们从陈列的文献和实物中看到,早在“九一八”事变时,南京国民党政府的蒋介石就亲笔写了“攘外必须安内”的“手令”,“外战”不打,打内战。共产党却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发表了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宣言,并派人组织东北抗日联军,开始对日作战。蒋介石忙着围剿共产党。处境艰难的共产党决心北上抗日。1936年,蒋介石被自己的部下张学良、杨虎城二将军扣押,共产党出面调解,主张放蒋,条件是团结抗日。甚至在卢沟桥上已经炮火连天的时候,蒋介石还想找“外交办法”解决争端。共产党的军队东渡黄河,迎头痛击日军。共产党在战争中扩大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抗击着大部分侵华日军。蒋介石先生在日军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的情况下,也宣布要抗战,但抗战期间国民党的一些掌权者却念念不忘保存自己的实力,还不时制造“磨擦”。在国家危亡关头,得人心者与不得人心者,差别何其分明。

共产党坚持抗日的路线,造就了万千英雄和优秀人才。他们中间许多人没有看到胜利,就在战场上倒下。人们在纪念馆里看到了他们可敬的面容。党和国家的老一辈领导人,在这场战争中经受了考验。人民解放军的老帅们将军们,都在这场战争中立下功勋。他们在纪念馆内占有光荣的位置。

抗日战争纪念馆陈列的是历史,历史最讲公正。在当年机构庞杂的国民党军政人员中,不乏热诚爱国的仁人志士。纪念馆尽力找到他们在反侵略战争中建立的功绩,一齐陈列在这里。从十九路军在上海的抗战,到二十九军在华北的抗战,直到配合盟国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苦战,都一一陈列出来。在战场上倒下的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将军也在这里占有光荣的位置。

八年抗战,是所有中华儿女的一次大动员。新疆各族人民给国家捐献战斗机,藏族同胞把羊毛送给抗日军民,蒙古族骑兵游击队持刀杀出草原,海南黎族游击队在椰林里的战斗……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史诗。使观众动心的是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对祖国抗战的全力支援。泰国华侨中的1000多名汽车司机返回祖国参加军事运输,美国华侨中的飞行员回国参军,从印度尼西亚回来的女青年战死在华北战场。侨胞们送到祖国的金钱和物资,更是不计其数。谁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国难当头,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万众一心,构筑成一条新的长城!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为战胜世界法西斯作了重要贡献。这是历史事实。我们中国人在纪念抗日战争时也满怀深情地感谢当年的国际援助。人们在纪念馆里又看到在战时艰难岁月,来自五大洲的各国战友,看到五大洲人民游行示威,声援中国抗战的行动,看到苏军出兵东北,美军围攻日军的战斗场面。反对侵略战争的口号,把世界人民也凝聚起来。

艰难的八年战争终于结束。日本天皇发了投降诏书,日本外相和总参谋长在降书上签字,战争罪犯受到国际法庭审判。历史翻开新的一章。纪念馆的最后一部分,从中日恢复邦交这崭新的一页开始,人们在这里看到,1985年夏天,“日本侵略中国实况调查访华团”在卢沟桥上献给中国人民的那面旗子,那旗上写着中国的一句古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对的。日本帝国主义在本世纪初,自恃强大,对外侵略,引起世人公愤,也为日本人民招来劫难。中日不再战,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1987.07.07《人民日报》第4版)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马鹤青   编辑: 陈雪婷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