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张爱玲的电影生涯
2007年09月28日 17:16  【
相关标签

1920年9月,张爱玲生于上海,她的青少年时代主要是在上海度过的,在这座现代中国电影事业最为兴盛发达的城市里,她从小就得以广泛地接触中外电影文艺,深受电影艺术的熏陶,她不仅喜欢看电影谈电影,也很乐意评电影。

1937年,张爱玲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高中学习时,就在学校年刊《风藻》上发表了一篇评析当时动画影片创作倾向和发展趋势的文章《论卡通画之前途》。以后,她的职业作家生涯实际上也是从写影评开始的。

1942年11月,张爱玲给英文《泰晤士报》撰写了一些影评和剧评。接着,她又为英文月刊《二十世纪》一连写了10多篇文章,其中大部分也是影评。而在1944年,24岁的张爱玲自任话剧《倾城之恋》编剧,将小说原作改编成话剧,同年12月,话剧《倾城之恋》首演于上海新光大戏院,连演80场,场场爆满。

1946年7月,著名编导桑弧经柯灵的介绍,约请张爱玲编写电影剧本,张爱玲很快写了剧本《不了情》。《不了情》于1947年初上映之后,产生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张爱玲也乘势把《不了情》的电影剧本改写为中篇小说《多少恨》。随即桑弧又把张的剧本《太太万岁》(1947年)搬上银幕,成为上世纪40年代末中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作品。

其后,张爱玲去了香港。在港期间,她与香港电影懋业公司建立了10年之久的创作合作关系。张最初为“电懋”所写的电影剧本《情场如战场》于1957年拍成电影,据说上映后打破了当时香港国语片的卖座纪录。以后,张爱玲又接连为“电懋”编写了《人财两得》、《桃花运》(1958年)、《南北一家亲》(1962)年、《小儿女》(1963年)、《南北喜相逢》(1964年)、《魂归离恨天》(1965年)等剧本。其中《小儿女》、《南北喜相逢》等,还由宋淇执笔改为粤语版本,扩大了影片影响,让张爱玲成了当时海外华语电影界大受欢迎的名编剧。

   编辑: 苏韶红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