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 历史上的长江洪灾
2007年11月20日 07:11 】 【打印

据史料记载,自汉初到清末两千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洪灾214次,大约平均十年一次。后来随着人口增加、围湖垦荒加剧,蓄洪面积逐渐缩小,致使洪水灾害更加频繁,从清初到建国前,发展到平均每五年左右即发生一次较大的洪灾。

最早可以测定水位高程的洪水发生在1153年7月31日,四川忠县有两处石刻记载了这次洪水。结合历史文献分析,这次洪水主要来自沱江、涪江和嘉陵江下游,据推算当时宜昌洪峰流量达9.28万立方米/秒,连续三天洪水总流量为232.7亿立方米。

最大的流域性洪水发生于1870年(清同治庚午九年),当年6月汉江流域和鄱阳湖一带连降暴雨,7月上旬暴雨中心移至长江上游,嘉陵江上游和重庆到宜昌之间连续降雨七昼夜,7月中旬长江中游又普降暴雨,江水猛涨,出现了800年以来最大的洪水,7月17日至20日之间,宜昌最大洪峰流量达10.5万立方米/秒,最大三天洪水流量达282.4亿立方米,是长江多年平均流量的4倍,相当于黄河年平均水量的70倍,这次洪水属于千年一遇。当时长江上游有数十个县(州)城被淹没,奉节“水退后城中淤泥高数尺”,中下游有五、六十个县(州)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灾,其中湖北的公安县全境淹没,“江堤俱决,冈峦宛在水中,水浸城垣数尺,衙署庙宇民房倒塌殆尽”,“大水溃城淹屋脊”。

损失最严重的洪灾发生于1931年,当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延续到7月底才结束,长江中下游7月份的降雨量是正常年份的2-4倍,例如南京7月份平均降水量为174.1毫米,1931年7月份的降水量达618.8毫米。8月上旬长江上游又相继出现较大的暴雨,并涉及中游区,连续暴雨使江水猛涨,宜昌8月10日出现洪峰6.47万立方米/秒,川水东下时,长江中下游底水已高涨,又值普降大雨,两岸堤防大都溃口,全流域较大干、支、民堤溃口达354处,湖北省69县中有45县受灾,重灾39县,7月23日汉口市区溃堤进水,8月15日武汉三镇皆受水淹,街道上可行船,汉口铁路以南水深1—2.5米,以北地势较低,水深4—6米,积水达4个月。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苏灾害也相当严重,沿岸城市(包括南京在内)均浸泡在水中,津浦铁路停运54天。据统计当时受灾人口达2887万以上,死亡18.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为13.84亿元(银元),当年《巴黎日报》路透社称这次洪灾为“最近一个世纪所未曾有过的大惨剧”。

最大的区域性的特大洪灾发生于1935年,当年7月3日-7日,湖北、湖南、河南以及陕西南部地区普降暴雨,湖北五峰县实测降水量达1281.8毫米,后来人们回忆这场大雨时是这样描述的:“雨下得天昏地暗,如瓢泼、如桶倒,人眼都睁不开,宜昌街上积水达半人深”。暴雨使长江中游干支流水位迅速上升,尤其是南岸支流澧水和北岸支流汉江灾情最严重,汉江遥堤决口,其中下游一夜之间淹死4万人,加上其它地区堤防溃口所造成的人员伤亡,这次洪水共使14.2万人死于非命,淹没耕地140多万公顷,受灾人口达一千多万。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李倩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