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钱学森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定基础
2009年10月31日 15:55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2009年10月31日的早晨,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北京逝世。钱老一生,默默治学,成就无数,荣誉如海。作为祖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也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凤凰卫视,作为代表性的华文媒体,与钱老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惊闻钱老去世的消息,许多与钱老一家有过交往的凤凰人,都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以下是凤凰卫视特别节目中评论员何亮亮先生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今天听到中国科学界的泰斗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了,对于这一位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也可以说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逝世,您在第一时间听到这样的消息,有什么样的感想?

何亮亮:觉得非常遗憾,但是也不是震惊,因为钱老毕竟是98岁高龄了,他是在一种和平和安详的状态中离开人间的。所以我想更值得重视的是,钱学森这样一位大科学家,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对20世纪的中国科学事业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我觉得他也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钱学森的人生其实非常传奇的,因为他回国以后,1955年他是在毛泽东和周恩来非常周密的安排下,冲破了重重阻力从美国回到了中国,然后开始报效祖国,就带动了中国航天和导弹事业的发展。但是他在1955年之前在美国的情况,其实也是同样非常传奇的。

我们知道钱学森是从1936年去美国留学的,他是从美国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而冯·卡门,就是美国的导弹之父、火箭之父。在二次大战当中,因为美国和德国交战,美国军方获悉纳粹德国正在准备研发导弹,当时就紧急的召见了冯·卡门和钱学森到了华盛顿,开始了美国军方的导弹研制工作。到了二战后期,特别是美国占领了德国西部之后,美国当时是第一时间,他们就发现了纳粹的科学家从事导弹研究的一些情况,包括一些场地,然后马上就把冯·卡门和钱学森,用最快的时间从美国运到了德国,了解纳粹德国在导弹研发方面的进展,因为他们是美国仅有的、最早的专家。

所以,早期钱学森是在美国军中任职的,美国军方也好、美国政府也好,对于钱学森在导弹方面的造诣评价是非常高的,这也就是他们不让钱学森回国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但是最后没有办法了,所以他们只能在中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特别是钱学森本人最坚决的强烈要求,我必须要回国。最后钱学森才回国了,就是在1955年。

回国之后,钱学森就把全部的身心、精神对科学的造诣全部献给了祖国。可以说,如果没有钱学森的话,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就不会发展的这么顺利,也不会这么快。因为中国导弹的进展,可以说几乎是紧随在美国、苏联之后的。而这方面中国能够取得这样大的进展,跟钱学森有绝对大的关系。

主持人:何亮亮先生,您刚才提到了钱学森先生非常传奇的历史,也就是当年在1955年的时候,美国政府非常不愿意放他回国,当时我知道美国海军有一位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抵的上有五个师的兵力,而且美国人说,即使是把他枪毙,也不能把他放回中国来。而且我们也知道,其实有关于他回国之后,为中国的导弹事业,以及航天事业作出非常巨大的贡献。甚至有评论就指出,因为他的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以及原子弹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所以您怎样评价钱学森先生,对于中国航天事业的意义?

何亮亮: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不错的,我们知道在钱学森回国之前,在世界上其实在导弹和火箭事业方面进展,主要就是由美国和苏联两家在引导的,而美国还是走在苏联的前面。苏联当时一方面愿意援助发展中国的导弹和火箭事业,但是它是有保留的,它不愿意全部交给中国。而且中国自己也缺乏领军的人才,而钱学森我们知道,他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参与了最早的空气动力学,包括风动的研究。在导弹、火箭这个领域,他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领先的科学家。所以当这样一位科学家,他回到中国以后,对于中国的科学事业来说,也因为有了钱学森。所以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导弹、火箭的事业,所以这样的一种先驱,这样的一种开拓者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另外,我想非常重要的就是钱学森作为早期的海归,他给中国带来的一个就是“知识就是创造力”、“知识就是力量”,这是一个最好的注解。因为有了像钱学森这样爱国的科学家,所以中国在导弹、火箭方面,就能够迅速的赶上美国和苏联。虽然我不知道中国在文革当中,曾经出现过一段时期轻视知识、轻视文化,但是钱学森本人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因为从毛泽东开始的中央领导,都非常重视他这个地位,所以他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主持人:好的,谢谢何亮亮先生。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