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耀:适应汶川地震后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2008年11月01日 12:57腾讯 】 【打印

2008年11月1-2日,2008中国全球公益慈善论坛在北京JW万豪酒店举行。来自于全球的NGO代表、企业代表、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各类话题。

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失衡加剧,贫富差距扩大,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与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公益慈善事业在减少两级差距,弥合文化鸿沟,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何建立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合作,通过公益慈善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如何建立完善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来保障其健康发展?如何应对由于不同文化、宗教、体制带来的挑战?以下为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先生在“全体大会:和谐共享——全球协作下的公益慈善事业”上的发言实录。

图为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

首先非常感谢李连杰先生和龙永图先生给我们创建这么好的一个平台来让我们交流关于慈善领域发展的一些思想,交流我们的一些理念,提升我们整个慈善事业发展的格局。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如何适应汶川地震后慈善事业发展的大格局?

政府如何适应?民间组织如何适应?有人说,为什么要谈适应?我认为因为在汶川地震之后再来谈慈善失业救必须考虑到汶川地震所激发的慈善热情已经改变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格局。有人形象地说,汶川地震中的慈善行为实际上至少推进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速度,至少推进了10年,我觉得不为过。因为我看到有三个指标是比较清晰的。

第一,大家都知道这一次捐款捐物整个社会已经超过了600亿人民币,接近700亿。如果想一想到年底全年的慈善捐赠可能要接近1000亿,也有可能要达到1000亿。同志们,在几年前当我们拟定慈善发展目标的时候说,争取到2010年全国的慈善捐赠达到500亿元。当时许多人认为是一个天方夜谭,是不可能的,但是现在我们实现了。

第二,在汶川地震中有上百万的志愿者直接到了灾区。他们到了灾区不仅付出了艰苦的努力,个别人还献出了生命。所以中国志愿者在汶川地震中的杰出表现实际上已经创造了中国志愿工作的新模式。

第三,中国的慈善事业经过汶川地震之后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风尚。人们的爱心已经被全面激发,全社会的慈善活动现在是此起彼伏,人们的慈善理念已经发生了根性的变化。今天的全球公益慈善论坛的举办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所以我认为从总体上汶川地震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格局。我们过去所传播的平民慈善、以善促善这样的理念,它所具体划为的慈善的金山已经逐渐地展现出来。中国社会都会认识到的确存在着十分丰富的慈善资源。中国社会的慈善事业大发展的格局已经出现。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一个新的慈善时代其实已经来临了。我们每个从事慈善事业工作的同行都需要仔细思考这一新的格局。理解这一新的时代,以便调整我们的体制和行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慈善事业发展的总体状况还的确有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其主要的表现,我想大家都会意识到:

第一,慈善组织的行动能力需要提高。当前,有法律不敢用、不会用依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许多慈善组织不善于在基层组织下,与基层存在着脱节的现象。

第二,专职的慈善工作者还十分缺乏。有的同志分析一个数据他们发现美国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有120万,中国的基金会工作人员有1.8万人。1.8万人大家想一想能怎么从事比较系统、扎实、广泛的慈善项目呢?

第三,全国统一的慈善信息服务平台还非常不完善,各项慈善事业发展的指标建设还处于相当原始的状态。行业协作的局面还没有形成,慈善事业发展的宏观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当前在慈善领域所广泛讨论的政府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缺位与越位问题实际上是一件矛盾和问题的综合反应。我国的慈善事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时期。我们需要正确的政策选择,而这种选择将举行未来慈善事业发展的格局。为了促进慈善事业在一个短时期内有较快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政策和措施。我认为,总体的宏观协调机制的建立是重要的,行业性的协作应该规划,专业化的慈善工作者队伍应该尽快壮大,慈善组织的功能应该充分发挥。由汶川地震中所激发的公益慈善精神,民政部已经决定于去年评定的6个5A级基金会,以及李嘉诚基金会、克林顿基金会和盖茨基金会共同合作,于12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中国慈善大会。大会将表彰近年来,特别是汶川地震中的公益慈善模范,举办慈善论坛专题探讨慈善精神,还要举办慈善晚宴以进一步支持灾区和社会的特困群体。我们希望通过慈善大会的召开,能够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宏观协调机制的形成。我们的目标是,希望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借鉴国际的经验,尽快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发展道路。

<< 前一页12后一页 >>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