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不见客户会去看偶像演唱会或者电影
2009年07月25日 14:49外滩画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2005年7月分众传媒上市时,市值仅7亿美元;2006年1月并购聚众后,分众市值就超过了“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明星”百度;同年5月,分众超过网易一跃成为纳市中国公司中的市值王,其市值在最高时接近80亿美元。

推动分众市值暴涨的基础是其业绩的猛增。分众曾连续10多个季度保持了超过100%的增长,即使是资本市场对其业绩彻底失望的2008年第三季度,分众的业绩同比增长仍然高达63。7%。

原本,江南春有望以征服者的姿态入主新浪,分众的市值一度是新浪(约10亿美元)的数倍;如今,收购双方的角色互换,他更像是一个在新浪找到避风港的落难者。用江南春自己的话说,“大家抱团更好,抱团更有竞争力。”

这不是我们曾经熟悉的江南春。

此前,他曾是媒体钟爱的采访对象:不摆架子,也不欲言又止。他总是充满激情,不需要采访者调动情绪,他就已经开始滔滔不绝。但是这一次,他只希望自己被人淡忘。

曾经的并购狂人

2005年7月,分众在纳斯达克上市。三个月之后,江南春就迈出了事后看起来疯狂的收购步伐:2005年10月,1。83亿美元收购框架;2006年1月,3.25亿美元收购最大的竞争对手聚众;2006年3月,3000万美元收购凯威点告;2002年3月,2.25-3亿美元收购好耶;2007年12月,1.684亿美元收购玺城。

除了这数次大型的并购,据不完全统计,分众这些年并购的公司数量近50家。

这个曾是诗人的商人这样剖析自己,“你上了一个位置就不愿意下来了,下来了就觉得损失了你的形象。所以,你要维持这个形象你就要不断地去付出代价,不断地去投入,不断地去保持它的竞争力。”

起初,江南春的并购总能获得市场的叫好,而分众也正是在一次次并购后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明星。但过于频繁的并购导致分众隐藏了诸多隐患:收购价格过高、整合乏力、公司内各种文化冲撞、凝聚力弱。

谭智原本是汉能投资董事长陈宏找来的职业经理人。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收购了9家电梯广告公司组成框架传媒,想以3000万美元将其出售给江南春。当时江南春正忙于分众的上市。随着分众与聚众的竞争日趋激烈,急于结束这种竞争的分众最终无法坐视框架投奔聚众怀抱,只能以1。83亿美元高价收购,这远远高于框架最初的估值。事后,谭智开玩笑地称,“江南春肯定很后悔,没有早点收购框架传媒。”

事实上,框架传媒的故事也在此后广为流传:既被众多媒体反复描述,也被更多的创业者仔细研究。结果人们也都知道了江南春的“命脉”,那就是通过终结竞争来获得更大的垄断利润。

这使得众多“分众模式”的模仿者如获至宝,他们开始把液晶屏装进了医院、卖场、卫生间,以及任何可以安装液晶屏的角落。结果,江南春的收购成本被越推越高。聚众、好耶、玺诚这三家公司,江南春都是赶在他们即将上市前才完成收购,其付出的代价之高可想而知。

以玺诚传媒为例,在2007年底江南春耗资1。684亿美元购得,但这家公司因业绩不佳在2008年11月被迫宣布重组。江南春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一次性为重组支出约2亿美元。

如今,回头总结那些并购,江南春坦承,过去几年为此付出的代价过高。但是在当时,他认为自己没有其他选择。“有很多道路,你选择了一条道路,你就无法比较另外一条道路会怎么样。”他说,“如果我不这样选择,他拿了钱回来还是要和你竞争,很惨烈。”

但这一次,江南春利用资本纽带拼凑而成的“舰队”却难逃金融风暴的侵袭。当广告主在危机影响下减少投放后,那些收购而来的公司顿时现了原形。对此,江南春显得有些无奈:“此前我没想到还会有更坏的情况,由于没有经济周期的概念,很多的挑战超越了判断。”

资本市场也开始用脚投票。从2008年11月至今,分众传媒的股价一直徘徊在6到7美元,这仅是其最高价的近十分之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夏风   编辑: 蒋菡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