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请与凤凰卫视一起触摸地球的温度
2010年03月22日 16:04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地球经历过比现在更大的温度变动,地球不会消失,但却会失去原来的模样。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希望这样,我们又是否喜欢地球现在的样子。

                                                        ——瑞典科学家拉德旺·科列杰西

人们总是被提醒:地球不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系不是银河系的中心;银河系不是宇宙的中心。然而就是在这个不起眼的角落,地球上生存繁衍着一种叫做人类的生物。对于地球的任何问题,人类都无法漠视,包括地球的温度。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地球仿佛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水力资源最丰富的西南地区出现五十年罕见的高温干旱。农业种植受损,饮用水告急,多条大江大河水源受到影响。然而就在不久前,大多数人从媒体上感受到的还是中国处于多年未见的寒冬:渤海、黄海北部出现了三十年不遇的海冰灾害。国家气象局刚刚发布的《中国2009年气候公报》告诉人们:2009年中国的平均温度自1951年以来排名第四。

同样是这个冬天,欧洲、美洲充斥着寒流的报导。然而在北极的新奥尔松,这个冬天比常年平均温度高出近7度;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竟然在隆冬时节出现40度的高温。极端高温与极端低温在同一时期出现,地球的温度在振荡中,失去了原来的模样。

地球到底是不是在变暖?人类究竟是不是元凶?变暖是否就意味着世界末日?我们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全球暖化?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凤凰卫视获佛光山星云大师加持,化愿力为行动力,发起了又一次大型电视行动。

从2010年1月至3月,凤凰卫视向气温升高最快的北极、受海平面上涨威胁最大的南太平洋岛国以及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地派出摄制组。以其一贯秉承的国际视野、人文关怀和华人视角,遍访国内外最顶级的气候学家、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家、企业家,实地拍摄气候变暖给全球不同地区带来的种种变化。力求从国内到国际,从科学到民生,从政治到经济,全方位深入剖析气候变暖的前因后果,揭示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因此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以冀唤起全球华人重新思考人类与地球的关系。

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它带给人类的,将是一场划时代的变革。而这变革的基础却是一门尚显稚嫩的学科——气候学。一位参加气候谈判的中国官员说:气候学的悲哀在于,她还尚未成形,就被摆上了台面。更耐人寻味的是,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学者虽然在学术上质疑人类导致气候变暖的说法,却在这场大争论中选择了沉默。他们说:虽然科学上我们有不同观点,但在行为上却要支持这场革命。

革命后,人类生活将会怎样?《凤凰大视野》将在3月29日到4月3日播出《地球的温度——2010凤凰卫视特别行动》中,带领观众寻找全球变暖的证据,分析全球近200个国家合纵连横的气候博弈。在那些优美却是残酷的画面中,在那些机警却不乏坦诚的论战中,探讨全世界和我们中国的处境和出路,最重要的是,要为包括全球华人在内的所有人类个体,找寻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差强人意;2010年底的墨西哥峰会,会再次让公众失望吗?京都协议书只剩一年多时间届满,人类又是否有智慧完成这场对抗全球变暖的自我救赎?是进,还是退,有时只在一念之间。

有识者对凤凰卫视如是说: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能拿人类的前景和地球的未来当儿戏。”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

“不该责怪谁,这是发展的一部份。包括吐瓦鲁这样的小国,所有人都有责任。如果我们不努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难民。大国也将付出更大的代价。”

                                ——吐瓦鲁副总理泰伊

“我们甚至没有办法可以令蝴蝶在火星成功生存。所以,如果我们想让生命继续延续下去,就一定要好好保护现在的家园——地球。”

——美国太空总署高德空间中心主任詹姆斯·汉森

“我们并不是不要繁荣,我们是要改变创造繁荣的方式。”

                   ——本·麦尼尔 澳大利亚气候学家

“气候变化在时间尺度上的中心,既不是政府的任期,也不是个人的寿命。”

                 ——中科院院士,古气候学家汪品先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