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巨炮”戴头盔报道赛事 京奥摄影师场外斗阵
2008年08月24日 17:02新华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勇者列传]

路透社工作间像军事作战室

▲图为记者卢俊敏(右一)与徐骅(左一)和《巴西圣保罗报》的摄影记者约翰合影。

“hello”,“hello”……置身在一群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外国同行之中,一声“hello”拉近了大家的距离。这里不是国外,这里是北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MPC)。昨天下午,记者持临时通行证经过一个安检后,走进了MPC,零距离目击了这个国内外记者的大本营,同时也领略了里面的洋同行们的敬业精神。

“长枪短炮”的约翰

约翰的出场,吸引了许多在MPC摄影记者工作间工作的同行眼球。190厘米高的他,头戴一顶米白色的牛仔帽,左右肩上分别背着一个安着超大超长镜头的照相机,背后背着一个双肩包。

坐在记者身边的一位《中国体育报》的摄影记者说,这种装备是该机型中的顶级装备,国内记者配备的不多。

从这位洋同行挂在胸前的注册记者证上,记者知道了他叫约翰,来自巴西圣保罗新闻报。一走进摄影工作间,约翰在自己的工作位上放下了装备,并迅速从背包里掏出笔记本电脑准备工作。在MPC形象景观副经理、温州老乡徐骅的帮助下,记者对这位洋同行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约翰说,他来北京已经快一周,是专门来报道奥运会的。北京雨后的天气特别好,刚在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附近拍了一组照片,打算立即发回去。他说,他服务的圣保罗新闻报是当地最好的媒体,影响力很大。

在约翰的眼里,北京奥运会的体育场馆太漂亮了,他几乎把北京的场馆全拍遍了,尤其是鸟巢和水立方。他说,虽然每天要背着20来公斤的装备到处跑,但是还能应付。对他在北京的“新家”MPC,约翰也没有忘记夸奖几句,他说,MPC很大,很漂亮,设施很齐全,工作起来非常方便。

在摄影记者工作间和文字记者工作间里,记者看到大开间的工作间可以同时容纳1500多人工作。每个工作位上都配备了电源、网络接口等。据在工作间服务的志愿者介绍,除设有媒体单位名字的工作位外,其余均免费提供给注册记者使用,但使用网络要买付费卡,最便宜的宽带IC卡一月要付费3500元。

像军事作战室的路透社

走过负一层的摄影记者工作间和一层的文字记者工作间,沿自动扶梯上二层,就来到了主新闻发布厅和世界各大通讯社和媒体的独立工作间。

在楼梯口的墙上,一张平面图吸引了记者的眼光。在这张平面图上,表明了在MPC二层租用独立工作间的各新闻媒体的名字。在62个工作间的承租单位中,国内的新闻单位除人民日报、新华社、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之外,几乎清一色都是国外各大通讯社和新闻单位的名字。

新华社占据了楼梯口附近的一个大开间。从面积看,应该是所有独立工作间中最大的。在工作间里,记者看到,至少有100多人在上班,里面还坐着国家摄影队的摄影记者。

在新华社斜对面,就是著名的英国路透社。走进路透社,你会误以为走进了一个军事作战室。在正对门的一面墙上,张贴着一张特大号的中国地图和一张特大号的北京地图,几名记者正站在地图前面指指点点,安排采访计划和采访路线。记者发现,许多体育场馆和周边的道路都被他们用彩色笔做上了记号。

离路透社不远的,分别是法新社和美联社。这些国际著名的通讯社,均在MPC里面租用了独立的工作间。据记者估计,每个工作间里至少都有100个以上的工作位。

九种国际语言的服务

“你好,需要什么服务吗?”记者刚走近MPC内的语言服务台,热情的志愿者马上迎了上来。据介绍,在主新闻中心,志愿者可以提供英、法、德、意等9种外国语言的服务。

据北京奥组委官方数据,本次奥运会有注册记者21600名,其中绝大部分是外国记者。为了服务好为数众多的外国记者,树立良好的北京奥运会形象,北京奥组委在MPC内进行了全面的“国际化”建设。据负责MPC内的形象景观建设的副经理徐骅介绍,MPC内的标识系统全部使用中英法三种文字表述,与国际接轨。与注册记者有关的所有相关资料、说明,甚至超市里的商品名称,均有中英文对照。

在MPC的一楼公共区内,记者看到有关介绍中国情况的小册子,均采用了多国语言的版本。其中一本《中国概况》的小册子,包括中文版本在内,就达到了10种版本。在MPC内的小超市购物时,记者从一个店员那里了解到,这里的店员基本能说常用的英语。她说,在MPC里面工作的基本是老外,因此在选拔志愿者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外语的因素。

昨天下午3时,在MPC能容纳800人的主新闻发布厅内,记者参加了一场北京奥组委介绍体育场馆建设的新闻发布会。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同时提供多种语言的同声翻译满足了各国记者的需求。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