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中国外交圈维系在精英层面缺少后盾
2010年03月05日 14:38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另外一个就是说,它的模式太可预见性了,我认为就是外交政策,当然作为那么大一个国家,或者是那么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你中国的对美国政策必须要有连贯性,这方面中国比美国强一些。

姜声扬:做得好。

杜平:做得好,美国的政府在变更的时候,它的政策马上就要换来换去的。

姜声扬:对。

杜平:那么中国几十年来,一直是延续的,一贯性,可以预见到就是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相当的稳定的,也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基本上是比较明确的。可是在外交上的反应模式也是一贯性的,这就是个问题了,就是你的反应模式跟你的政策连在一起太多了,你变化太少。你变化太少的时候,也就是说明你手上出的牌没有,所以人家对你怎么着你也没有办法,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它也敢于在西藏问题上,在台湾问题上按照它自己的意图,认为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知道你会做什么。

第二个就是刚才你做的调查,就这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反应的内容太窄,整个的外交的决策当然是必须掌握在最高层,或者是外交专家,或者是精英集团,这当然是重要的。中国外交的传统就是说外交无小事,就是说所有跟外交有关系的事都是大事。

那么都是大事的时候,老百姓不懂,他觉得你不懂,你说话有没有份量,或者能不能影响它呢?就不可能影响它。也就是说外交圈子长期以来,基本上是维系在一个比较小的层面上面,所以好处是它的决策没有太多的干扰,民众的意愿、舆论没有太多的干扰。但是不好的地方就是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遇到跟美国关系遇到这样的问题的时候,它的反应单枪匹马,没有后盾,然后就是孤军奋战,这是一个问题。美国的做法完全不是这样,所有西方国家也不是这样,包括法国、英国、德国在内,都是需要把所有的机器全部调动起来,包括它的舆论,包括它的民意,搞一些民意调查。特别是国会、立法机构,把所有的东西作为一个立体架构对付一个国家,它的力量就显得非常的厚实。

但是从中国来讲,就比较单薄了,就是这么几个人在台前,做出一些宣布,发表一些讲话,就是这样的,所以使得中国的外交在力量上不够,就是说你愤怒的时候,你拿不出行动出来,就是这样子。

姜声扬:我们讲到这个具体例子,让我想起早前在哥本哈根召开全球气侯大会的时候,当时有一个让我们大家非常印象深刻,就是中国代表团在开会之后立刻召开记者会,在现场立刻发表言论,阐述中国的立场,我不知道您记不记得?

杜平:我知道。

姜声扬:您认为那个应变的方式算不算是一种改变呢?

杜平:对,这个东西我刚才忘了,应该表扬这个,我是非常赞赏这样的方式,非常符合西方传媒的这种信息的交流,就是把最新的东西,先声夺人。

姜声扬:第一时间。

杜平:第一时间,先声夺人,就是说你把你自己的立场,自己的看法,先告诉大家,跟后来慢慢腾腾的告诉,当别人说完了以后,你再做出被动的反应,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这次在哥本哈根表现非常非常的好,我非常赞赏。但是在其他方面,确实做的还是不够的,我是希望如果我要是提意见的话。

姜声扬:对,如果你是政府智囊的话,您会提什么样的建议呢?在外交手段上可以如何更加灵活?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mac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