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裴艳玲:尊重艺术 让文化回归
2010年01月05日 13:29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戏是我的梦,戏是我的魂,戏是我的命,戏是我的根,脉搏里附着京胡韵,心中跳动着锣鼓音,梦里魂里都是戏,我是一个戏中人……"这是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2009年新戏《响九霄》开头的一段唱词,与其说她是在唱响九霄(田际云),倒不如说她是在唱她自己,这么一段对戏曲的"真情表白",让即便不懂戏的人也为之动容。

不顾一切的戏痴

裴艳玲出身于梨园世家,演艺生涯颇具传奇色彩。她一岁半开始看戏,四岁半救场首次在舞台上亮相,从此便钟情于舞台--裴艳玲心目中的那一块圣地。

裴艳玲原名裴信(正式登台后取艺名"艳玲"),她说,当初取名为"信",是因为父亲重男轻女,把她当作男生来养,这也许也为裴艳玲而后在武生行当大放异彩埋下了伏笔。《宝莲灯》、《八大锤》、《夜奔》、《武松》、《钟馗》等众多剧目,都是裴艳玲的经典作品。她演的林冲、武松、钟馗、哪吒等"英雄儿郎"形象,为她带来了"活林冲"、"活武松"、"活钟馗"的赞誉。因为出色的表演,裴艳玲两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因为出色的表演,她被戏剧大师曹禺称赞为"梨园国宝"。面对这些荣誉,裴艳玲却说,"观众对你的称赞,说你演活一个人,这其实只是个形容词。"

裴艳玲说,中国戏曲是中华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与文学、历史等都有很密切的关系,尽管她没进过正式学堂,但她一学戏就掉进了文化的海洋,美术、音乐、武术,方方面面都要涉及。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要熟悉自己,熟悉舞台,还有熟悉各个不同的角色,才能演好。比如演孙悟空,就要了解《西游记》,演林冲,梁山好汉,就要知道《水浒》。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化很多东西都是相关联的,它的包容量很强,可涵盖的东西也非常多,比如唱、念、做、打,就把所有的功力都包括了。西方话剧就是念,芭蕾就是跳,歌剧就是唱,但东方文化不同,你所有都得会。裴艳玲说,欣赏东方艺术的观众从两千多年前起就有自己的一套欣赏方式,比如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会欣赏戏剧。其实戏剧演员和观众早已经融合在一起了,观众说你"演活"谁这只是一个形容词,是你的表演让他们相信你演的人就是这样。钟馗谁也没见过,谁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但通过你的揣摩,让观众心中记住,如果有钟馗,他应该就是你演的这样。"东方文化不是用一本书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清楚,我觉得真正爱表演的人,应该都是戏痴,一旦进入其中,便会不顾一切,痴迷在里头,这就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我想戏曲界的大艺术家都是这样子的。"而裴艳玲也的确如她所说的那样,一头扎在戏曲的世界里,痴迷其中六十余年。她说,"我的眼泪、我的欢乐、我的梦想,以至于生命,都长在了戏里。为了戏,虽然失去许多生活乐趣,但我一生无悔。"

让东方戏曲文化走出去

除了舞台上的表演,在裴艳玲的日常工作安排中,还有重要的一项,那就是在国内外讲学,将戏曲文化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1985年,裴艳玲首次带团在北京演出,轰动京城戏剧界。演出结束后即被一家对外演出公司相中,邀请他们在第一次大陆对香港艺术节上打头炮演出。裴艳玲第一次到香港后发现,由于语言差异,当地人只喜欢听粤剧,这让她稍稍有些不自信。但她没想到的是,头炮演完之后,反响特别好。观众都说这么好的戏,怎么能只演一场?主办方也立即决定加演。加演的票一出,十分钟不到,就全部售完,由此可见他们受欢迎的程度。

自香港演出后,裴艳玲的脚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丹麦、瑞典、西班牙、法国、新加坡……二十多年来,她把东方戏曲文化带出去,与各国交流,并将西方戏曲中的优秀元素也融入到传统戏曲的改革中来。

裴艳玲说,她现在每年大概都会三个月的时间在欧洲讲学。去得最多的是法国,二十年来一直如此。尤其是与法国太阳剧社,渊源深厚。裴艳玲刚去的时候,正是学校的萧条期,总共只有7个学生,她看到这种情形,心里特别悲哀,心想怎么把学校办成了这个样子?在裴艳玲与剧社建立联系后,她用自创的教学方法,吸引了大批学生学习中国戏曲。现在的太阳剧社学生数量很多,法国、美国、英国人都有,京戏他们都能唱。在他们排演的多场话剧中,都包含有很多京戏成分,比如脸谱、中国服饰的运用等,东西方文化元素已经融合得很好。

除了"走出去",裴艳玲觉得讲学最大的收获是自己能将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带进来"。2009年的新戏《响九霄》,最后有十几分钟漫无边际的唱,那是裴艳玲从巴黎剧院的一个乐师身上学来的。这位乐师的演奏没有定法,随性漫游,裴艳玲觉得这种表演方式很好,便把它借鉴到了新戏里,没有规则的演唱,每一次都不一样。裴艳玲说,"其实东西方两种文化到一定高度是可以接轨的,双方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相互借鉴,完全可以很好地融合,让东西方文化都得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尊重艺术 让文化回归

裴艳玲一直在提倡戏曲改革,而她在自己的表演创作中,也在不断创新。面对传统戏曲文化所面对的挑战,有人评价说,裴艳玲的改革脚步"过于保守",裴艳玲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的戏曲界比较浮躁,艺术中加入粗俗的东西比较多,一些戏曲界的人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对于当下流行的东西,盲目地全都加入到戏曲中来。比如,现在的戏曲界都时兴'大制作',场面弄得很宏大,但却没有真正打动观众的'真材实料',与其这样的话,新还不如旧好。我宁可你们说我保守,但我觉得,戏曲要改革,要吸引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的关注,一定要尊重艺术,让文化回归,要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创新。"

事实上,除了呼吁,裴艳玲是真真切切在用行动来表达对戏曲改革的信心。无论是经典代表作《钟馗》、《夜奔》等,还是近两年的新作《王安石拜相》、《响九霄》,裴艳玲都是传统艺术精髓的基础上,细细体味,反复琢磨,然后加入她自己独立的思考与创造,以她那"技不惊人死不休"的硬功夫,征服了一批又一批的观众。

今年已经63岁的裴艳玲虽然现在还活跃在她挚爱的舞台,但她坦然地说,"一个人再成功也是有缺憾的,要让青年演员上台阶,为他们创造机会,培养更多的戏曲后备力量,让中华戏曲文化不断传承下去。"除了带徒弟,开培训班,裴艳玲还创办了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艺术中心。裴艳玲说,这个艺术中心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建好以后,将招收多个层次的学生,全方位培养戏曲新生力量。对于中华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业,虽然她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但她会"竭尽全力,尽自己所能做可以做的一切。"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