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岩: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与担当
2009年12月25日 10:01凤凰网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中华文化五千年,人文智慧耀东方。12月9日,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市人民政府、凤凰卫视主办,南京市委宣传部、苏宁电器协办的“智慧东方--2009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评选在南京正式启动。凤凰将向全球华人播出典礼盛况。以下为凤凰卫视专访海岩:

“我的血液里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人的生命周期只是几十年,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连沧海一粟都算不上,但是如果我们这朵浪花绽放的很美丽,并且推动了这条长河继续往前流淌,这对我们的人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黄花梨”

"另类的东西并不经看,就算乍看新颖,目光稍停,就会腻的。传统的东西之所以传统,时间的考验是最大的保证。这就是为什么另类的东西往往比传统的东西容易更快地落入俗套的原因。"一句来自《煽》的海岩语录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海岩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传承所倾注的热情与喜爱,而他对中国木作文化的热衷更是透着中国文人宁静致远的气息。

中国人对木头情有独钟,从建筑到器物无不以木材为首选。家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书画、制瓷等并列为重要的艺术门类。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占据文化价值巅峰地位的正是中国的明式家具,而明式家具的主要用材就是黄花梨。可以说,黄花梨是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特有的兴趣情结有着密切的联系。

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原因,目前70%的优秀明清家具艺术品都流散海外,而国内对黄花梨的保护、研究和传承工作也不尽人意,甚至远不及海外学者的研究水平。以黄花梨为代表的中国木作文化,正在渐渐淡出当代中国人的视野。

偶然的机缘,海岩深深地爱上了集"美丽、耐久、纯粹、稀有"于一身的黄花梨。在不断的研习和收藏中,海岩逐渐成为明清家具收藏圈里的名人,他撰写的万言散文《满城尽带黄花梨》更是成为许多人初识黄花梨,并由此喜欢上中国木作文化的入门读物。

当前中国传统木作文化的低靡,让深爱黄花梨的海岩无比痛心。于是,他开始在各种场合向各色人物介绍黄花梨,不厌其烦地讲述着中国古人在400年前的审美情趣如何成为西方现代家具简约风格的鼻祖。2009年4月,中国木作文化工作委员会成立,海岩出任委员会副主任,更多地投入到推动海内外木作文化交流的事业中。

海岩说其实最初并没有明确的想法,但是渐渐的发现许多人是通过他而迷上黄花梨、迷上中国传统文化,“内心里就有了一种责任感,更多的觉得自己是在为中国文化做事”。

倾其所有却不传子孙的养习馆

尽管圈内人称海岩为“老师”,他却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个入门不久的"收藏爱好者"。这位低调的爱好者,却做了一件绝不低调的大事。

近年来,海岩积极筹措、举一人之力开始动工建设“黄花梨养习馆”。所谓“养习”,养取保养、养护和修养身心之意,习指温习、学习之意。落成后的黄花梨养习馆将成为一个占地4000平米、力求还原古代家具摆放原貌的体验式博物馆,为木作文化爱好者提供一个理想的交流、赏鉴场所。这样的博物馆与陈列式的展场相比,更容易让后人感发思古之幽情,体验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与中国士人的雅趣禅思。

除却建设场馆和收集藏品的巨额支出,养习馆建成后还要每年投入至少几十万的养护费用。为了一个梦想,海岩已是倾其所有。"有时候看上一件好东西,和卖家订上,人家就在家具上贴个小条,写上海岩老师,可是这东西也许在人家那里继续摆上一年我也未必能拿走。"

养习馆就像一个被精心育养的孩子,还未出落成人就已被描绘好未来:"在做这件事情之前,我就已经跟家人商量好,养习馆不传子孙。如果有一天我不能继续打理她,就留给社会,由相关的文化机构来继续管理。"海岩话语中的滋味,有淡然,也有毅然决然的份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年树民族。正如那一件件历尽繁华的黄花梨家具,将五千年来中国人的哲学思辨投射在极简的器物造型中;文人海岩,将骨子里对中国木作文化的热衷,外化为中国知识分子对民族责任的担当。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