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成就了王中军?
2010年01月08日 11:54北京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兄弟的“野心”

王中军和王中磊,这对兄弟由于迥然不同的性格,在处理公司事务时态度也不一样。热衷于艺术的王中军给人的感觉更为强硬,他更多的是做一些战略上的规划,而一直在负责公司运营的王中磊则显得害羞而柔和。

王中军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识了不少企业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种结盟的心态与做法为公司发展带来不少的好处。这从公司的发起人名录中便能看出端倪。登陆深圳创业板的华谊兄弟注册资本为126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王中军,公司发起人为王中军、王中磊、马云、鲁伟鼎、江南春、虞锋、王育莲等18名自然人,江南春曾以5.9%的持股比例成为第四大发起人。目前王中军拥有公司34.85%的股权,王中磊持有11.03%的股权,两人合计拥有45.88%的股权。

近几年,华谊兄弟一直占领了国内电影票房总冠军,2004年,华谊兄弟占中国电影市场销售收入的35%。华谊兄弟在电影方面已基本实现了从编剧到导演、制作,再到市场推广、院线发行等完整的体系;在电视剧制作方面现在有张纪中、周冰冰、李波等7个工作室。

但是,影视的投资成本也越来越大。相对于一部800万元低成本电影投资,电视剧现在的单集成本也越来越高,现代戏基本在五六十万元起步,古装戏成本更高,2000万元的投资算是比较低的。“再加上周期也比较长,从拍摄到销售完,大概的周期在18个月左右。如果没有一个非常稳定的资金链也不会培育出一个非常好的电视剧行业来。”王中军曾表示。

如果要每年生产几部电影和电视剧的话,对于一个拥有千万资产的公司来讲,资本运作无疑是重中之重。

频繁并购成就资本运作高手

资本市场比电影市场来得更快,华谊兄弟多年来就一直渴望来资本市场圈钱。在很多年以前,法定代表人王中军就曾表示,“一个行业没有资本介入,没法做大”。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民营电影企业,华谊兄弟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上市梦想。原本计划在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华谊兄弟,后因种种原因不得不搁浅。而华谊与资本市场的合作更是早早就拉开了帷幕。

2000年6月,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成立,太合控股花了1300万元获得了华谊45%股份。太合控股以地产和金融业为主,有充足的资金,当时也正在寻找新投资点,王中军与太合控股董事长王伟又都是车迷,两人一拍即合。

2004年,TOM集团以1000万美元收购华谊35%的股份,而在此之前,华谊先回购了太合的股份。2005年,华谊兄弟又以10%的股份获得了TOM集团的1000万美元融资。2005年12月,中国最大SP(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之一华友世纪宣布,将对华谊兄弟旗下的音乐公司进行超过3500万元的战略性投资,以此获得51%的股权。2006年1月,买完雅虎中国之后,马云便宣布斥资3000万元,联手华谊举办2006年超级娱乐表演秀“雅虎搜星”。

几次大的资本战略协作,让华谊兄弟转身变成了中国最大的民营娱乐集团之一。经过几次股权合作,华谊公司的股权结构变得多元,但王中军依然保持控股地位。

“与太合、TOM、哥伦比亚合作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国际游戏规则。”不断成功的资本运作让王中军越发自信,“国外大公司也有薄弱之处,他们的营销模式都一样。但我们懂得一部影片在欧美市场该如何卖,在东亚市场怎么卖。如果说今天重新拍《大腕》,一样的阵容,一样的故事,一定比以前卖得好”。

以前,王中军总是津津乐道地提到自己当年创业的高效,他于1994年2月10日回到北京,5月16日华谊广告公司就开业。而如今,自信之余,他也深深感慨公司规模依然不够强大。中国民营娱乐公司差不多都是1000万元、2000万元规模,最多只有几个亿。“规模化经营太重要了,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如此频繁并购的原因。”王中军表示。在民营娱乐的扩张道路上,上市只是一个小插曲,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难怪现在他兴奋不起来。

王中军并不刻意希望别人认为,华谊是一家成熟的公司:“其实对于中国电影而言,电影公司都不成熟。华谊更不敢说自己成熟。我们一直在摸爬滚打之中。”(杨帆)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