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合曼·阿木提—胡杨般坚韧的石窟守护者
2010年01月07日 13:19中国记忆论坛 】 【打印共有评论0

坚强是一种性格,坚韧是一种毅力,坚守是责任感使然。石窟记载着历史文明,石窟见证着他的艰辛,石窟将因为有他——胡杨般坚韧的的守护者而永存。

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文物工作者,15年来,他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恪守一名文物安全工作者捍卫文物绝对安全的原则,只要是工作上需要,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加班加点从不计报酬,以一种坚韧的使命感守卫着记载人类文明历程的石窟——新疆的克孜尔尕哈石窟。

热合曼阿木提,男,维吾尔族,出生于1972年6月,高中文化程度。

1993年12月被录用为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克孜尔尕哈文物护理员,负责克孜尔尕哈烽燧与克孜尔尕哈石窟的安全,至今已15年了。在工作中他养成了忠于职守,努力工作的良好作风,他恪守一名文物安全工作者捍卫文物绝对安全的原则,服从组织的统一安排,服从研究所的统一管理,只要是工作上需要,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加班加点从不计报酬。从他接受任务的第一天起,他便把一颗赤诚的心奉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

克孜尔尕哈烽燧与克孜尔尕哈石窟隔沟相望,位于新疆库车县依西哈拉乡夏玛尔巴格村西北部盐水沟旁确尔塔格山脉的丘陵地带,距库车约12公里。始建于公元5世纪。石窟开凿在东西宽170米,南北长300米范围内的崖壁上。分为东西两大组群,现存洞窟54个,编号洞窟46个,其中较完整的洞窟39个,有壁画的洞窟13个。石窟建筑形式多样,按功能分有支提窟、僧房窟、讲经堂、禅窟等;按窟顶形状分有平顶、券顶、穹庐顶、套斗顶、覆斗顶等。现存较完整的39个窟可划分为5组,每组都具有礼拜、讲经、禅修和居住等各种功能。石窟壁画均是典型的龟兹风格,有佛本生故事40余种,因缘故事20余种,还有佛传故事画及龟兹文题记。全盛期的石窟壁画展示了“曲铁盘丝”画法,色彩鲜明华丽,人物姿态自然,服饰华美多样。其中以第30窟的八身飞天最为著名。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龟兹国都城最近的一处石窟寺,属于国家寺院,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佛教文化遗址。其中的讲经窟在龟兹石窟中别具一格,其浓郁的龟兹画风及珍稀的龟兹文题记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2001年06月25日,克孜尔尕哈石窟作为北朝至唐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克孜尔尕哈烽燧与克孜尔尕哈石窟地处亚洲腹地,属于典型的内陆干旱性气候。其地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多风,多沙尘暴。降水稀少,地表植被极其稀疏,多为荒漠戈壁。自然环境恶劣,周围数十公里荒无人烟。热合曼?阿木提同志的家就安置在遗址边,烽燧距离他父母家(夏玛尔巴格村)有10公里远,没有水,不通电,偶而在戈壁上活动的蜥蜴为他做伴,一个破旧的“半导体”成了了解外界的唯一窗口。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没有游客来这里参观。生活在这里是孤独寂寞的,每一个夜晚都在黑暗中度过。但是,热合曼?阿木提同志没有被这些困难吓退,默默地守侯在这里,一呆就是十五年。因自然环境恶劣,维吾尔人有一个世代沿袭下来的良好习俗——在自家房前屋后栽上树。为了延续这一习俗,热合曼自从来到这里就开始修建自己的水利工程,但因地势太高,父子三人用近半年时间挖了口三十米深的井,却不见一滴水。修渠、打井都以失败而告终。两棵由前任护理员栽下的榆树是除热合曼之外这里仅有的常住“居民”。因为缺水,热合曼十年来栽的树都没活过,只能先考虑两棵榆树的存活。每周,父亲或弟弟都赶着驴车拉来一桶水,带来一些干馕。而热合曼只留下一小部分水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所需,其余的水都给了那两棵榆树。因为条件太艰苦,妻子与他离了婚,陪伴他的只有这片古老的文化遗产和方圆几十平方公里内仅有的两棵榆树。谁都清楚这几十平方公里内仅有的两棵树对于沙漠戈壁来说显得微不足道,但这远在天边的点点绿色却是护理员在此生存下去的寄托。绿色在城市中带给人们的是清新的感觉,但在这里,绿色带来的却是无尽的希望与梦想。热合曼常在此感叹:要是有水就好了,那时我就能让脚下的山谷变成绿洲,有了水,一切就能慢慢好起来的。

由于这里多风,多沙尘暴。他每天的工作除了看护外,还要清扫烽燧、石窟周围的道路,定期给洞窟门锁上油,遇到山洪爆发,通往烽燧、石窟的路常常是断了修,修了断,他从未放弃过。他不计较报酬,没有怨言,无私地守护着洞窟、守望着烽燧。他对每一个洞窟的壁画现状了如指掌,他能如数家珍似的讲出每一个洞窟壁画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石窟附近的克孜尔尕哈烽燧的看护,他尽心尽责,只要有游客,他就在两地来回奔波,不计报酬,毫无怨言。作为一名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护理员来说,能够这样热爱佛教文物,献身文物保护,兢兢业业,辛勤地工作在文物第一线,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克孜尔尕哈”是维吾尔语,石窟因与一座同名的汉代烽火台不远而得名。而这个名字在维吾尔传说中却有个美好的意思——“姑娘留下来”。然而现在姑娘却很难能在这里留下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了偶尔前来探访的学者、游客、记者,热合曼成了这片文明遗迹中唯一的“文明”印记。这里是新疆龟兹石窟群中条件最艰苦的一处石窟群,空旷的戈壁,让初来此地的人顿感眼角“干涩”,可热合曼却用一种使命感的精神守卫着这座没有生命但记载人类文明历程的石窟。他经常站在高处极目远眺,是一个真真的石窟守卫者。

由于他十五年如一日的辛勤工作,克孜尔尕哈烽燧、克孜尔尕哈石窟从没出过任何事故,他本人也多次获得自治区文化厅的荣获嘉奖。

热合曼阿木提同志对文物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值得广大的文物工作者学习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