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照明:见光不见灯
2009年12月31日 18:14江南晚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灵山胜境三期工程灵山梵宫,即将于明年元旦开园。日前,打造这一杰作的室内设计师和照明设计师们齐聚无锡,讲述了建造灵山梵宫时背后的故事。

融合佛法与艺术的殿堂

“灵山梵宫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定位为‘融合佛法与艺术的殿堂’,我们希望将中国非常精彩的艺术和宗教文化,融合在这个建筑空间内。”上海HKGgroup建筑公司副总经理、中方设计总监陆嵘说,一开始最让人困惑的,是如何在打造一个佛教殿堂的同时,把中西文化有机结合,让人踏进梵宫后就联想到西方教堂的壮观效果,同时必须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建筑里,一般的寺庙高度受到木结构的限制而显得空间相对狭小,但西方教堂可以达到几十米高,如果把梵宫也“造”得那么高的话,就会和中国人的传统印象发生冲突。

于是,他们最终选择通过增加更多的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来体现“中国风”。廊厅中的柱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运用中国古典的木构件,通过匠人的精心雕刻,有的还融合一些宗教故事,把每一层的木构层次关系表现得非常清晰。这种表现方式就是中国传统的藻井形式。这样一个精彩的艺术构件的诞生并不容易。设计师们首先要从室内设计的角度,把一个空间的构成形式给剖析出来,然后通过佛教专家的指导、定义,把佛教的内涵赋予到每一个建筑构件中去,再通过工艺大师的雕琢,最后组合成人们将看到的廊厅的每一个柱饰。在塔厅里可以看到的很多垂花的形式,包括墙裙等,都蕴含着这些工艺步骤。

灯光照明:见光不见灯

据了解,灵山梵宫的塔厅、廊厅、圣坛三个部分,共使用LED灯具6500套,控制器212套,地址解码器2750套。虽然照明器具较多,但力求节能,除了采用最新的照明科技外,设计师们还设计了严格的照明控制与调光控制系统。他们对所有的照明设计进行智能化集中控制,整个建筑的空间尽量在一些使用中结合可能的场景,实现按需的场景控制。如对于一些像中庭空间那样的自然采光,就考虑到利用自然光进行日光补偿。在门厅、廊厅和整个中轴线的空间,均采用了调光系统,以此对每个灯都进行调光,同时进行智能化控制,实现在这样高大的空间内监测能源使用情况和安全效果。如果哪个灯坏了,系统可以立即反馈。

“光是从建筑中自然发出来的,不是我们安排在哪里的,是建筑本身,这就是我们做照明设计的时候一直在寻求的东西。”上海ATL照明设计公司设计总监汪建平说,光从建筑本身出来,但并不一定要被大家注意到。比如在做圣坛的灯光设计时,就考虑到了暗藏灯槽等细部处理。为了让每一块莲花板的光有直接从里面透出来的效果,他们还沿着轮廓表面进行了背光的技术处理。“见光不见灯”这一效果实现的另一个原因就有些“被迫性”。在做廊厅、塔厅的照明设计时,设计师们发现没有位置可以放灯。像廊厅的跨度、高度都是22米高,两侧的顶面差不多16-19米高,包括元宝梁,似乎都没有空间放灯,他们不得不解决灯的隐藏问题,同时还要体现精美的雕刻、飞天图案等效果展示。为了把要体现的东西体现出来,又不能被一眼看到,这才使灵山梵宫的照明有了“见光不见灯”的效果。

记者:金恬伊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梅
更多新闻